真人故事博物馆

成长访谈录1——彭老师对话陈楠老师(金融营销管理专家)

2022-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阿离的小空间

听他人的故事,长自己的经验,今天HR研习社的彭老师邀请了陈楠老师连麦分享。

陈老师有三段工作经历:保险公司培训师、职业培训师及创业,访谈围绕着陈老师这几段经历展开。有很多触动点,我记录下来,与你共享。

一,保险培训师阶段

陈老师毕业后考到银行,因为更喜欢讲台,选择到保险公司做培训师,又因为遇到了一位广东来的老师,状态很好,没有多想,就辞职到广东工作,和领导在2年内,把公司倒数第一的团队打造成了全国第九。

后来辗转回到东北,公司内部要求人力和业绩翻倍,陈老师用了半年时间打造了600多人的外勤团队,用了7年时间做到了保险行业省公司副总。

1.关于离职到广东工作

08年一个月薪资3500的陈老师(属于当时的高收入人群),只身到广州,身边没有人同意,也没有人理解,这样的决定太冒险了。

但陈老师觉得年轻需要多学习。

在东北买200多平、居住环境很好的房子住的陈老师,在广州租了一个20平的出租屋,当地人说白话,也不怎么理会陈老师这个东北人,一度让她有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

经历了坐着发呆,不哭不笑,整个人却崩溃掉的状态。陈老师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也把自己完全打破。

新的城市让陈老师看到,每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新的选择让陈老师知道,永远不要去改变别人的认知。因为不可能改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融入一个环境,但不要因为融入一个环境而去改变自己。

2.关于外勤团队的人效提升

陈老师说保险行业现在是一个双向分化的阶段,对于个人,要把基础打牢,各方面做得好,能力在哪走到哪都是自己的本事;对于团队,要在队伍中建立系统。

3.关于内勤团队的普遍想躺平,激情和斗志不在的现象

陈老师说这个现象并不仅限于保险行业,各行各业都会有。

她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对于想躺平的人,要做的是快速替换掉他。

年轻人是一张白纸,没有识别能力,但会识别他认为舒服的东西。

想通过一个好的领导去改变一个人是很难的,加上现在互联网上有很多教人们怎么去躺平之类的扭曲价值观。

破坏了很多人的年轻生命,因为一个人去调整自己行为习惯,形成肌肉记忆最好的时间,就是大学毕业到工作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形成了什么样的认知,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去什么样的地方发展。很多人在这里出现了问题。

陈老师则利用好了毕业后的时间打磨自己,也因而有了7年时间从几家保险公司做到省公司副总的成绩。

4.关于7年时间做到保险行业省公司副总

说到这段经历,陈老师说自己没有什么独特的能力,但一直以来有两个事很支持自己的成长,一个是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是强大的执行力。

在职业生涯的前20年,每一年陈老师都会给自己做5年规划。

定下目标,开始思考,基于目标自己缺失的能力是什么,自己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在每一阶段定好目标,找到需要干什么,去干,效率很高。

陈老师在这里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案例,自己想在两年内到达保险公司一个岗位,老公不相信,她自己却很坚定。踏踏实实听课,直到自己能讲,争取一切机会去讲,取得反馈,不断改进到最好;讲的能力上来了,又开始培养管理能力…一项一项补充。

她说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目标感很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发挥优势就好了。

陈老师也提到,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见目标,或者认为目标实现不了,其实还是目标感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是没有目标的,或者只有当前目标,没有中长期和长期的规划,看不到未来在哪里,出现所有问题,也会归咎于外因。

设定目标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共同结合,就是因为长期目标能让我们看到希望,短期目标在当下比较好实现。

陈老师说自己这段时间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中长期目标考研上,也感觉整个人都充满活力,每天就想多背几个单词,状态都好起来了。

5.关于考研的选择

至于为何要考研,陈老师说很大一个因素是受家庭影响。自己外公是特别擅长学习的人,母亲是英语老师,从记事开始家里给的玩具就是书。

其次,疫情期间时间空出来,想多干点对生命有意义的事。做好储备;

培训师一直在输出,也需要有更拓展的输入。


二,自由职业讲师阶段

1.自由讲师初入门

讲师只能讲熟悉的内容,陈老师熟悉的内容就是营销,但她第一年做职业讲师接触的却是全新的银行项目,讲了147天的课,一年胖了40多斤。白天跟银行的人做项目,晚上把所有不清楚的问题问百度回答。

每天大概两杯咖啡,两瓶红牛,用一年把自己给磨出来。到最后,所有人都不理解,没在银行工作过的她为什么会如此专业。

人每天有三个8小时。一个用来睡觉,一个用来工作,剩下的8小时干什么决定了你的价值。

陈老师说她特别喜欢她领导分享的这段话,也很少像别人一样有时间去玩游戏,会被说不解风情,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没什么太多的瘾,她更多会考虑的是剩下8小时要去干点什么。

2.一年讲200多天课,在产品打磨方面的心得

陈老师说自己有一半是老天爷赏饭吃,因为当时有一家公司一年定了她170多天的体系化课程,陈老师同时提到这也得益于她过去7年在保险行业打造了自己的团队。

有一位老领导说过一句话,特别打动陈老师:每一个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都是在打磨一颗珍珠。

当时这个定制陈老师课程的领导找到陈老师,说:

行内人说你比较喜欢做高品质的珍珠,你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可圈可点的,现在我给你一个分公司,你能不能把这些珠子串起来?

陈老师把自己过往7年的职场经验都串在一起,打造出了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的所有系统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能让员工心中充满希望,有留存,有业绩。

这个体系的打造,是陈老师职场积累的结晶。

陈老师说,快,也可以拿到结果,拿到短期结果,慢,可以拿到结果,拿到长久结果,不要为了短期利益损坏长期回报。

3.一年上200多天课,保持状态的秘诀

当情绪低落了、或者某段时间做事特别乱、状态特别不好的时候,陈老师会选择在晚上,安安静静的做一个半小时冥想,然后好好睡觉,第2天早晨吃一顿早餐,就一切都过去了。

三,创业阶段

1.盈利-亏损-扭转

因为喜欢宠物,陈老师和爱人开了宠物店,生意挺好,也随之不断扩充店面。

尽管身边有人提醒过,经济可能很快会不那么好,她和爱人却没有听下去,最后亏了四百多万。

疫情期期间没有收入,家里有100多只宠物要养,有员工薪资要支付,有债务要偿还。

当时爱人身边一起做生意的几个老板,因为房贷支付不起了,所有现金流也全部死掉,有3个办理了离婚手续就纵身跳下去,陈老师也非常担心家里人会寻短见。

她分享了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创业是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没有人会去理解你。

从西安撤店的时候,商场搞小动作,员工仲裁起诉,100块钱都是很大的数字。

要怎么办?陈老师跳出来想。

要么有一个能量特别强的人带大家走出这个阴影,不然可能会全面崩塌,要么成为那个最强的人,带大家建立信心走出来,不然可能就是跟大家一起死。

陈老师选择了成为后者。

回到原来的公司上课,开课前还和爱人讲,既然自己曾经能一年上200多天的课,现在也可以做到,用两年时间还清债务,从头开始。

接下来,她用了两三个月时间,把爱人的状态调回来,也让公司团队所有人的状态慢慢好起来,到现在所有的现金流都打开了。

(很佩服!)

2.心理调频

陈老师说自己特别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所有事情都会过去,不会有任何事情会把一个人难死,只是有些路可能还没有想到,有些方法还不知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事情发生了,已经极端不好了,接下来只能往好的方向走了。

回顾这段创业经历,陈老师心存感恩。因为疫情,自己和爱人当时对市场的错误预判没有出更大的摊子,不会亏损更多;也因为疫情,没有给团队招来很多不需要的人。

陈老师让我想到歌德的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当特别坏的事情发生时,把视线放到好的事情上,总会好起来的。

3.自我激励

在生活里,每一个人都希望从你这里借道光,创业者更需要光能补给。

陈老师分享了自己刚入职场,作为一个小白被主管姐姐认可的经历。

主管一看到自己,就会拍拍她,“哎呀 ,我好喜欢你。”让陈老师感觉充满能量。

后来才知道,这个姐姐十几岁就辍学了,父亲去世,一个人照顾母亲,结婚后又要照顾老公一家,自己一个人还要撑起一家分公司,但所有想法都是很正能量的。

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一直是积极状态,是一个能量场,有的人一直是消极状态,特别希望别人给他赋能,又不断给别人做减能的动作,我们不要去做这样的事,陈老师说道。

四,有关职场vs生活的分享

彭老师的几个提问和陈老师的几个回答,也都特别好,我也记录下来,共勉。

1.在目前的经历里,有哪几步对自己影响特别大?

陈老师提到了自己辞职到广州以及做职业培训师的经历。

--辞职到广州的感悟

对陈老师来说,离开东北到广州,不是东北不好,是知道了有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和方式。

在这段经历里再次感受到世界的广大,也又一次开拓了视野,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判断会有很多不一样,有更多的选择。

特别喜欢旅行的陈老师说,一定要带着孩子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甚至走万里路可能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因为它来自于直接感官的感受。

一个人的胸怀大不大、眼界宽不宽,跟他小时候接触过多少人,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很有关系。

--选择做自由讲师的经历感悟

做职业讲师让陈老师看到世间百态,一下子眼界就更大了,也不再去苛求别人了。

李嘉诚老先生说过,真正的智者是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用智商来发现问题,用情商来解决问题)。

陈老师说,当你看的越多,会对一切都很淡然。她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改变不了的东西,要么去接受它,要么去影响它。

陈老师特别希望有一天能去影响政府单位的人,最近刚好市里有领导邀请她做心理学公益培训,可能没有什么收入,她却很感兴趣,认为这件事情做下来,可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人,也已经有价值了。

2.在整个人生阶段里,有没有什么人生智慧和大家分享。

陈老师特别谦逊地说,人生智慧谈不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向其他更有智慧的人学习,她最终分享了三个思维习惯和模式给我们。

第一个是看事情的角度。

任何一件事都是硬币的两面。总是把硬币坏的一面摆在眼前,会极度焦虑,形成墨菲定律: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反而越会发生。

如果一直把积极的一面放在眼前,就会去做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再反过来影响思维。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某段时间在一个负能量的循环中,要争取找到一个突破口,让自己走到正循环。陈老师说自己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先去看好的一面,走到这个认知,做事会简单很多。

第二个是人生三件事:老天爷的事儿。别人的事儿。自己的事儿。

老天爷的事儿千万不要去操心。因为操心不操心,结果是一样的。明天打雷了,跟你也没有什么关系。

别人的事儿,永远不要对别人抱较高的期待,尤其是当你对对方善良的时候。

很多人之所以纠结,是向别人施以善良的时候,是期待回报的。如果是基于这个,发心就错了,宁愿不要去释放善良。

我对别人好是因为我足够好,我尊重别人是因为我足够优秀,不要对身边人报较高的期待。这个状态会让人生少了很多纠结。

陈老师创业历经背叛,历经内容被盗取等等,现在招聘只找合适的人,并对对方加以培养。

如果培养完了,人还是走掉了,那是我的错,我识人有问题。如果培养完了,他留下了,说明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好朋友。那就感谢老天爷善待我就好。

一直做觉得对的事,千万不要因为别人否定你了,或者对你有错误的预判,就把自己怎么怎么样,那会特别特别难受。

第三个是,不要在情绪特别高或者是情绪极其低落时,做任何决策

3.这么多年以来,自己在行为模式和格局关系的成长方面,有哪些成长是有显著性变化的?

对于这个问题,陈老师的回答是,可能是对于人的看法,以及对于事的认知。无论是行为好还是恶行为,人一定是要经历过一些事的,人也会在遇到了一个重大的坎或者是挫折的时候做出改变,不然无论别人跟他说什么,他都不见得会听。

陈老师最后讲到,对她来说,眼界也好,认知也好,随着年龄增长,还有遇到的挫折越来越多,会真的慢慢地理解一些事情。

让我感到了慈悲这个词的温度。

也让我忍不住就要感谢彭老师的发心和对话,让我们听更多前辈的故事,也像陈老师分享的一般,可以看到更多可能的选择,在一个小时里去感受另一种活法,很有意义。

如果你对这样的分享也有兴趣,推荐关注彭老师的视频号,旭说心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