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得到了“高分”,失去了儿子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学习内动力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说这句话的主人公是一位80后男性,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在这些看似耀眼的光环背后,却是12年春节不归,决裂拉黑父母6年,并以万字长文数落亲身父母的现实。

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着主人公放不下的过去;字里行间,满是对父母“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的控诉。写信的人表示“不原谅”,看信的父母却只能叹息“不理解”。

是什么让从小“高分”的孩子在长大后却“翻脸不认亲”?是什么让北大的“学霸”在踏出校门后对职业与人生如此得绝望痛苦?

当家长们在紧紧盯着孩子分数的时候,是否丢掉了更重要的东西?

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还是孩子的眼界?


成人>成功


“现在老师只认分数,家长只认分数,小学、中学、大学......大家都只认分数,而我也只能认分数。”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面对孩子不算理想的分数,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怎么办?相信很多家长第一个想到就是补课。

孩子语文不好?那就报语文补习班,英语不好就补英语。“脚痛医脚,头痛医头”是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成绩提升最直接的解决方式。

但只是一味的把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为了补课而补课,是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的,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正如现代医学所推崇的“全身心医学”理论,人70%~80%的身体问题其实都是心理问题。当家长把教育变成了分数的教育,把孩子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孩子学习的压力便会变成心理的压力,家长“周到”的关爱更会造成孩子人格的缺陷。

成功却不能成人,只在乎孩子成绩,忽视孩子心理的健康与心智的成长,最终可能就会像那位“成功”的北大学霸一样,因人格的缺失与心灵的诟病而饱受折磨,到头来伤了自己,也伤了父母。

“先育人,再成才”,这才是教育的首要意义。教育不仅仅是发展孩子的智力水平,更是提升孩子心智、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过程。分数不是唯一,成功不是关键,生而为人,首先要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家长的责任,不是驱赶孩子在这样一个只有对错的试卷中追逐分数,而应该带着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找寻人生的理想、感受生命的价值,成为一个充满希望与善意的完整的人。

关系>教育


康德有句名言: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一个人必须顺从另一个人的意志。

在中国大部分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关系几乎都是:家长单方面的控制,孩子无条件的顺从。

在这种“控制与操纵”的不平衡关系中,孩子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如莫里斯在《开放的自由》一书中写道:“亲子关系上的专横是最最忽视不得和最普遍的一种专横。在爱的名义下它播下了仇恨和挫败的种子。”

文首那位北大学霸在信中所描述的自己的成长之路:从小被“过度地关爱”,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父母总是一厢情愿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他安排着一切,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在哪儿上学,与什么人交往都要干涉......而这些不顾孩子想法的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全,也割断了亲子之间最坚不可摧的关系纽带。

但可能会有家长觉得“我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啊,而且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我们都是过来人,教他的总不会错嘛。”

教育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一切为了成绩,一切为了名校,一切为了更加优秀,就会忽略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内心感受。

而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往往比教育本身更重要。那怎样才算是好的亲子关系呢?懂得尊重,学会放手。爱不是控制,不是“包办一切”的呵护,是理解和包容。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物品,他也有独立的人格与自我的意识。

有时他会遇到困难与挫败,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他情感的支持;有时他会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父母应该给予他足够的尊重与选择的权利。

放孩子去选择、去探索,去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人生的意义。而我们只需要静静的守护在他的身边,引导孩子前行。


眼界>眼前


是学位房,是小升初,是区重点、市重点,是语数英,是奥数金牌,是钢琴十级,是掐尖儿……

还是孩子的兴趣,天赋,成长,心理,健康……

还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谈论第一个层面的教育。孩子就是要成绩好,要有优秀的特长,只有这样,才能读名校成才,才能拥有一个好前途。

但作为孩子人生的向导,我们作为家长就只能看到分数和成绩了吗?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

目光短浅的父母只会看到孩子的成绩,以分数论价值。

拥有一定远见的父母,还会看到孩子的兴趣,发现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应他合适的成长方向。

只有拥有长远格局的父母,才能够通过培养自我的素质,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予孩子看世界的眼界与能力。

很遗憾,大部分家长都还只是盯着眼前的考试,盯着孩子时上时下的分数焦虑不已。

殊不知,家长自身应该不断培养并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世界、与人相处,懂得人生的意义,学会生存的幸福,做一个有爱、友善、有理想的人。

而家长的格局恰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高度与深度。


写 给 家 长:

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关注孩子内心的动力,了解孩子的天赋所在,帮助孩子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成长不只是分数,当我们把孩子看做学习的机器,把孩子的人性光辉掩埋,我们会亲手毁掉孩子的天性、创造力、梦想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教育,就是让每个人拥有缔造幸福人生的能力,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