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两伟人三手点评|读《李鸿章传》感悟
Yan4911/文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入都》
(01)大师的胸怀
因为“要有一颗公平心”,即使双方都视对方为政治上的死敌,但为对方著书立传,且在书中为对方还多有脱责辩护,这位大师就是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他所著书立传并评价甚高的,就是坦承同时代自己政治上的死敌---李鸿章。
对于李鸿章,生前身后争议不断的人物,梁启超评价为“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
此书完全依照西方人的追记文体,记载并叙述李鸿章一生的事迹,且加以评论,以使读者了解这个人。
梁启超对李鸿章和那段中国历史的评价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从方方面面进行了剖析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了,而又列举了同一时期的世界各国名人政要进行对比,读后让人豁然开朗,以古为鉴,对现在的生活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这本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白话版,后一部分为梁任公先生的文言文原版。读时可以相互对比,别有风味。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抱着“盖作史毕当以公平之心行之”的想法,于李鸿章去世仅两月后完成的。他可以不留情面的批评李鸿章“不学无术,而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更挟小智小术”;也可以毫不吝啬地赞许“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作为一位“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的人来说,梁启超的公正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梁启超为李鸿章著书立传,两位了不起的伟人思想碰撞,加上雾满拦江老师进行翻译解读成白话文便于理解,最为关键的是笔者读后的“第三手”感悟,更加值得一读(碎了一地的节操,脸皮有点厚)。
(02)这个黑锅“背的冤”
提起近代以来的“卖国贼”,李鸿章成为中国“卖国贼”排行榜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不知从何时起,“卖国贼李鸿章”的称号已经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中。
虽然这个帽子有点大,这口黑锅有点沉!
自李鸿章之后,谁要是背上卖国的名声,都会被冠之于“现代李鸿章”。
曾记得,中学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笔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到的近代中国屈辱史。读之令人沮丧,学之令人无味,含泪悲叹之余,更把愤恨和无奈撒到这位代表中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公使头上。没办法,谁让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卖国条款都是您这位公使代表朝廷签署的呢。
该死的卖国贼,坏透了的大汉奸,殊不知,这位公使的身后,实际上拍案定夺的却是那位号称“宁予外人不予家奴”的慈禧老佛爷。
“卖国贼李鸿章”的这口黑锅,背的真的有点冤!
(03)少荃的狂妄
李鸿章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东方俾斯麦”,身后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之人,更被梁启超称为“现代中国伟人第一号人物”。
此书多视角解析这位中国晚清巨擘的一生:创立淮军,对抗太平军,倡导洋务运动,倡建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处理中法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周游海外,签订《辛丑条约》。。。
李鸿章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若真要是分门别类的话,可以分作为军事家、洋务运动时期、甲午中日战争、作为外交家和赋闲余生这五个方面,其中甲午中日战争是他由胜而衰、由成功而失败的重要人生转折点。
后世之人评价李鸿章,似乎两极分化了。说他是伟人的人没看到他欺骗担保人,私杀降将的小人行为;说他是恶人的人似乎也忘了他在签《马关条约》前遭刺杀后痛的快昏死过去时说的话“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此血所以报国也。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我认为,后世的那些轻易贬低或褒奖他评论家们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李鸿章,或者说,他们没有全免地看待他。
某西方报纸在甲午战争时曾经评论到:“我们不是在与中国打仗,我们是在与李鸿章一人对抗!”。
李鸿章为人性格傲慢,尤其在外交时善于使用小人手腕,打拉结合屡次尝试失败仍不悔改。晚年的李鸿章曾游历欧美。可是傲慢的老头只发现了欧美的器物之美,他发现不了器物之后的东西,那就是制度与文化。所以,他搞了半辈子的洋务,用杨小凯先生的术语来讲,失败的根源还在于“后发劣势”。
经历了风风雨雨、跌宕起伏人的李鸿章生,是绝无法用一个字,一个词轻易概括的。对待李鸿章只有以公平之心看待他的过失与才干了。
(04)成功的“秘密”
建功立业者总有其独特的人生沉浮进退、得失成败之道!
成功的秘诀之一:好的老师受益终身!
成功固然也要仰仗着偶然的运气,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以及曾国藩的因素: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将一切建立在对敌人有足够了解与判断上;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必然有曾国藩等湘军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曾国藩作为李鸿章的良师益友,在军中对李鸿章有很多潜移默化的教育,譬如推诚布公、团结部下的行军用兵之道以及他一生所践行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
可以这样说,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始终是随着曾国藩的,而李鸿章的造诣也是曾国藩的教育。
成功的秘诀之二:内战内行,但外战外行!
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这正是清政府慢慢走向衰弱直至灭亡的一个信号。李鸿章在军事上的才能说白了就是表现在镇压内乱上面,但是在抵御外人入侵上面就显得过于狡猾,过于自私的一面,为了避免战事和保存自己的军事里力量而选择与外国侵略者妥协是最错误的选择。当然,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不容否定的。
成功的秘诀之三:时势造英雄,洋务显实力!
当时世界的背景是英法美日等国家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国内经济政治发展进而崛起,李鸿章等人正是看到此般情形才萌生了洋务的念头。这股念头是在中国的政治架构上尝试资本主义的经济尝试,不过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落后,加之外来资本的挤压,洋务运动中的民族资本产业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最终还是走向了结束。
洋务运动是以奕在中央、以李鸿章为首地方大臣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破产于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原本不是没有机会跟上西方列强步伐的,只不过是没有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而洋务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洋务运动算是李鸿章生涯做的最为了不起的事了。纵然在这次洋务运动中,并没有取得最终的成功,但是这种大胆的尝试足矣说明了,他的远见和野心。
(05)“英雄老矣,尚能饭否”
我端起了茶杯,拿着这本书,脑中闪现着那个风起云涌,动乱的时代,那个曾经英姿勃发的身影已到暮年,心中想起一句话“英雄老矣,尚能饭否”。
图片来自网络国学大师梁启超叹曰:“实事求是的说,在腐朽没落、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这样的人才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想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笔者认为:无论是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今后的人对李鸿章是褒也好,是贬也罢,但对于他“文忠”的谥号以及梁启超所题“时事造就的英雄而非造就时势的英雄”的评价想是当之无愧、无可非议的。
(06)时代的局限,民族的悲歌
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作为北洋舰队统帅,慈禧为其自己寿宴挪用巨额军费,难道李鸿章不知道军费意味着什么,孰轻孰重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没有劝谏、也没有阻止,这有说明什么,一个为军费而愁的北洋大臣死后而有巨额财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也是历史的错误吗?也是帝国主义的强逼吗?
他的一切都是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的李鸿章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图片来自网络李鸿章对自己一生的功过评鉴是:“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匠”,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说明他的软弱行为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
尘归尘,土归土,权倾天下二十年;操了心,费了力,一切努力都白费。
一手力挽狂澜的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他与历史发展的大势相对抗,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
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 -----梁启超
(07)理想何时实现?
李鸿章毕生致力于“外修和好,内富图强”的愿望在他走到生命边缘时被击的粉碎。
李鸿章为国家倾尽一生,替清政府收拾了烂摊子,背了黑锅,作为臣子,他仁至义尽。在生命的尽头,也许他回望过过去。那边究竟是美好的还是充满辛酸泪的,无人可知。或许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他不后悔,他只恨自己无法扭转局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沦陷,向夷人卑躬屈膝。不被时人原谅,而为千夫所指,他的心情又该如何?
他的宏图大志、锲而不舍、精明狡猾、手段毒辣、委曲求全、春风得意、形容憔悴。我们无从定义李鸿章的好与坏,更不能用“最大的绊脚石”和“卖国贼”这样片面的词汇来定义。
慢慢想来,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评价不乏真知灼见,同时兼具客观冷静和公平独立意识,对李中堂的敬佩之情和惺惺相惜也是令人动容。虽然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抱负不同,采取的手段和做法都是差异巨大,但爱国救国的目标是一致的。
梁先生想必也是借李鸿章传记一文来唤醒民众,表面上写李鸿章但实际上是为中国做传。李鸿章纵有万般不是,却不会有人做得比他更好,那些骂他的人也远远比不上他吧。
作者的视角很公允,正如其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全文通读下来,就是这个感觉。作者能够站在社会大环境中来公允地评价一个大人物,而不受他人观点的左右,非常佩服!作者文笔斐然,纵横捭阖,对于历史史实了然于胸,娓娓道来,夹叙夹议,引人入胜,不愧是大家手笔!
(08)中国的希望仍在当代青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对梁启超先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作的《少年中国说》,每每想到心中默念,仍旧意气蓬发,精神抖擞。
这种将一代人对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责任和国富民强的强烈愿望跃然纸上的情怀和豪迈,使得梁先生的著作流传至今并具有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李鸿章的局限仍是今日国人的局限“---国学大师梁启超。
只要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公民社会并屹立于世界成为真正的强国,则梁先生的寄语仍需要当代中国人牢记并为之不断奋发努力! -----Yan4911
【百度】人物介绍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是近代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其任内,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首轮浪潮。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1901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梁启超:图片来自网络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2]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2]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既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四万万蒙昧同胞民智的启迪者。他是个识时务的俊杰,但没有一次将自己的政见贯彻到底,以致人民再不相信他的变节和愚弄,最终他只好潦倒在书桌旁,留下一番冰冷(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任后人闲话。
毛泽东: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44]
郭沫若: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我是Yan4911,追求不惑人生的普通人一个。平时喜欢看看书,聊聊天,特别希望能和大家一块围观吃瓜,聊聊人生和智慧,找找幸福和快乐。喜欢我,就关注我吧!祝您幸福快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