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看哲学方面的书吗?
有的朋友说,看哲学书没用、太虚。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的意思就是“爱智慧”。换句话说,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和疑惑。惊奇是面对世界的,疑惑是面对人生的。
最初,哲学就是谈心。
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
比如孔子,他并没有给大家上课,他就是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然后他的一些学生或学生的学生把他的言论回忆一下,记录下来,就编成了《论语》这本书。
西方也是这样,苏格拉底也是从来不开课的。他就是在雅典的街头跟一些年轻人聊天,后来他的学生里有一个叫柏拉图的,就把他和别人聊天的经过记了下来,加进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写了很多书。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是用对话的形式写的,主角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晚年还办学园授课,但苏格拉底自己既没有开过课也没有写过书。
哲学是一个产妇,从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门门具体科学。哲学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学是永存的,这位多产的母亲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发走,仿佛只是为了不受他们的搅扰,可以在宁静的独处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恒情人——智慧。
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从当下遭遇中跳出来看事情、想问题的习惯。那个跳出来的人是谁?就是我们身上那个更高的自我。养成了这个习惯,我们在自己身上就拥有了一个可靠的朋友。
能不能做自己的朋友,这可不是小事。不能做自己的朋友的人,在俗世间的朋友再多,仍会是一个随波逐流的糊涂人,一个身不由己的可怜人。
可以说,有哲思的人能够做自己的朋友,能够为现实生活中的那个自己辨明方向,分清主次,超脱纷争,排解忧难,坚定不移地走向自己选定的目标。
看哲学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
看哲学书会让我们掌握一种“分身术”。
它能将我分成两个,一个是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具体的我,在红尘中奋斗、挣扎;另一个是哲学的我、理性的我、灵魂的我,会站在更加开阔的天地之间,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哲学不能消除我们遇到的具体的艰难困苦,但它让我们拥有一个站在高处的自我,这个自我站在永恒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感觉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短暂的、渺小的,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把那个具体的我们从艰难困苦中拔了出来,使我们不至于被它们压垮。
看哲学书会让我们的眼界和心胸比较开阔,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比较超脱、比较快乐。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可以想见,当人们热衷于阴沟里的争斗之时,仰望星空的人是不会参与其中的。相反,如果我们的人生没有广阔的参照系,就容易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眼前的鸡毛蒜皮上。就像丰子恺说的,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总之,我的体会就是,看哲学书不但有用,而且是有大用。它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跳出红尘外,静观、俯视世间万物万象,去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大事不糊涂,小事不纠结,活得更明白也更超脱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