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一
写在前面
还有1个月就要毕业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
结束了学生生涯,真的好怀念。当初都说高考真难,可到了这即将毕业的关口,真心觉得高考不难。面对高考,我们有明确的方向——要考好的学校;我们知道如何行动——上课听课,认真做题。即使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也知道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没有做好。可现在面临选择城市、选择工作,再也没有了方向,不知道如何行动了。
过去十多年的经历都是教我如何应对高考类的“单纯问题”,可是来到了显示社会,我们每个选择都是两难的。是去小城市发展,还是去大城市打拼?是考取公务员得到个铁饭碗,还是找份私企工作?再也没有对错,再也没有限制,可总是纠结不已,迷茫万分。
以上与笔记无关,但却是我学习的动力,越是焦虑、迷茫,越要找个事情做,先干起来再说吧,我未来想要从事“产品经理”,那就从产品思维学习,打磨自己的思考方式。
看一个产品的五个层次
梁老师上来讲了一个关于结婚教练看人的层次,当然这和产品是想通的,我们可以用这几个层次去分析一个人,也可以用这几个层次去分析一个产品。
第一层:感知层
感知层就是一个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启动速度等等直接就能感知到的东西。第一层是我们对一个产品最容易获取的层次。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角色里,每个人角色不同,也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气质。同样对于一款产品,其角色定位,决定了这款产品的样子。角色层也有磨具一样的感觉,看一个产品,我们要能看到哪一部分是他角色的要求,哪一部分是他自我的基因。电商类产品都有电商类产品的样子,资讯类产品也会有资讯类产品的共同点。我们对角色层的和感知层的了解都是比较好获取的,这些都是对产品比较浅层的认识。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要想对产品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就需要进一步了解了——资源结构层。这一层就需要我们对产品有进一步的了解了,我们要知道产品背后的公司,公司拥有什么资源,产品背后的团队等,也包括一个产品的精神资源。
第四层:能力圈层
能力圈层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很好理解,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嘛。对于产品,能力圈就是产品用的技术,产品发展中的汲取的教训等,当然能力圈的扩张离不开一个产品的自我存在感。
第五层:自我存在感层
一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的定义,决定了他的能力圈的范围,一个人努力工作,整天焦虑不安,这其实是他的存在感没有满足。在满足自己存在感的过程中,也就一步步的扩张了自己的能力圈。当一个人存在感满足了,能力圈也就不会扩大了。
对于一个产品,对于自己的定位,想要一个怎么样的存在,微信要做人与人的通讯工具,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就要扩张自己的能力圈,让自己支持单人、多人的文字信息、语音信息、视频信息等等功能,也会支持多个平台,包括安卓、Windows、iOS、Mac等,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这其中微信这个产品的能力圈一步步扩大。
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是一个产品最核心的东西,只有看懂这一层,我们才能说理解了一个产品。比如得到app,他们就是想做最好的知识服务商,他们开发自己的搜索引擎,打通所有电子书、课程的文字搜索,是想让用户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好的搜索体验;为了用户更好看书,会开发自己专属的字体等。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决定了一个产品走的方向,也决定他能走多远。
如何去做一个产品
上面梁宁老师给我讲了看人和看产品的5个层次,我觉得这几个层次也是可以用到做产品的思路里的。从产品的外在、角色定义、资源梳理、具有的能力,到最重要的产品存在感的定义,把这些维度都思考清楚了,才能对产品有个更好的把控。
我觉得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首先要清楚产品存在的意义,要找到产品的存在感。只有确定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才能去发展自己的能力,更好调动资源,确定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外在风格。比如我要做一个纸质书的共享平台,我的存在感,是让每个人低价的阅读海量纸质书。为了实现产品的存在感,我们需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想要做到纸质书共享,需要仓储配送的能力,需要找到用户的运营能力,需要建设产品界面的技术能力等等。还要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利用投资人的资源,与其他平台合作的资源等。还要定义好自己的角色,自己服务的对象是读书人,在产品的推广、产品的调调上就不能Low,需要符合爱读书的人的文艺气质。感知层方面,就是需要做到针对自己的用户的颜色外观,读书类的外观就需要简洁、有逻辑一些。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系统的思考方式。
这个课程给我第一个震撼的点就是在讲如何去看一个人,看一个产品的系统方法,如何层层递进,深入了解一个产品。原来我也了解过一些产品,但也仅仅是了解了一个表象,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一个产品的方法论。
值得继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