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书屋简友广场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98

2023-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3-11-27 九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七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一章孔子继续评价自己的学生,这一章评价的学生是子路。这个人大家都比较熟悉,他姓仲,名由,字子路。(还有一个字叫季路,也就是说他在家是排行老三,)是鲁国人。
子路是孔子弟子里边的性格最鲜明的一个。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啥意思呢?就是说子路性格比较粗鲁,四肢比较发达,头脑比较简单,像一个好斗的公鸡一样,完全就是一副泼皮无赖的形象。
所以把子路放到一群文弱的书生里,就显得与大家有点儿格格不入。孔子也多次批评他有勇无谋。但是呢,他的优点就是比较正直,比较率真,不虚伪。包括对孔子,他也敢于直接提出批评。比如,“子见南子”,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长得比较妖艳,结果闹出了绯闻。那子路就对老师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让孔子有点儿下不了台,被逼对天发誓。
总之,子路是孔门弟子里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个,光《论语》里,与子路有关的就有30多章。他的出镜率仅次于子贡。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第一,孔子肯定子路有治国安邦的才能;第二,就是孔子也反复批评子路“勇而无礼”。孔子有一次就直截了当的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也就是说子路啊,照你这样的一个行为方式,最后会不得好死。所以《左传》里就记载子路参与了卫国的内乱,结果呢,一语成谶,子路战死。这说明孔子对子路是相当了解的,评价也很客观。
但是子路又非常忠于孔子,可以说孔子走到哪,子路就跟到哪,相当于孔子的保镖。有一天孔子就发出了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个“道”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这个“道”,也就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的奋斗目标。
“桴”就是小木筏。孔子对于他所处的这个时代有点失望,经过周游列国以后感觉到自己想推行的仁道不被人采用,所以就发了一句牢骚:如果实在不行的话,我就坐上一个小船儿飘到海上去。这句话很有名,后来被苏轼化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被后人广泛的引用。尤其是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就在孔子这里,找到了些许的安慰。
子路听到老师的这个说法以后,隐藏不住他的高兴的心情,面露喜色,因为孔子说,“从我者,其由与?”真到了那个时候,能够跟我一起走的,恐怕只有子路了。
我们知道孔子门徒众多,有弟子3000,贤人72个,圣者还有10位。那在这里说能够跟他漂浮到海上的只有子路,这让子路感到非常高兴,原来我在老师的心目中竟然那么重要。
那接着很有画面感的一幕就出现了,那孔子一看子路又开始骄傲了,又翘尾巴了,因为他脸上有藏不住的喜色。所以就接着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就是在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只有子路会跟着我呢,因为子路比我勇武,比较好勇,能够跟我搭把手帮帮忙,但是其它的也就一般了。“无所取材”,就是没有其它的本领了。
因为子路他性格儿比较莽撞,所以孔子看到他面露喜色,甚至有点儿洋洋得意的时候,就担心他会膨胀,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儿。所以呢,话锋一转,提醒子路。这在《论语》里是一个非常少见的比较生动的对话的场景,让我们看到孔子随和的一面。
为啥说是随和的一面呢?因为他说子路“无所取材”,这里明显有着开玩笑的意味。毕竟子路是他学生里成就比较高,影响比较大的一位。

〔按〕子路又被称为季路,季的来由,一说兄弟排行老四,伯仲叔季。然子路似无三位兄长,《礼记·檀弓上》:“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另一说,子路又被称为季路,是因他曾做过季氏的家臣。

杨伯峻译注

【譯文】

孔子道:“主張行不通了,我想坐個木簰到海外去,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高興得很。孔子説:“仲由這個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過了我,這就没有什麽可取的呀!”

【注釋】

⑴桴——音孚,fú,古代把竹子或者木頭编成簰,以當船用,大的叫筏,小的叫桴,也就是現在的木簰。

⑵從——動詞,舊讀去聲,跟随。

材——同“哉”,古字有時通用。有人解做木材,説是孔子以爲子路真要到海外去,便説,“没地方去取得木材”。這種解釋一定不符合孔子原意。也有人把“材”看做“翦裁”的“裁’,説是“子路太好勇了,不知道節制、檢點”,這種解釋不知把“取”字置於何地,因之也不採用。

李零讲解

孔子绝望于世,也不是没有远离政治的想法。他叹气说,我的主张行不通呀,真想找个小木筏,漂流大海上,跟我走的,准是子路吧?子路听说,很得意。子路和孔子的关系,好像李逵和宋江。孔子上哪儿,他上哪儿。孔子的话,只是发泄,子路不解,还以为老师真的要航海。但孔子说,你勇气可嘉,超过我,但造船的材料没处找。“无所取材”,只是遁词,他内心的想法,还是不忍离去。

孙中兴详解

这章承前面几章,也是和孔子评论弟子有关。另外,从这个故事也展现出:处忧患时以幽默自嘲的“孔门之乐”。孔子和子路之间,也许因为年龄相近(子路小孔子九岁),也许因为有段“历史”(子路曾经陵暴过孔子,不过不知详情)有很特别的师生之间的“开玩笑关系”。

孔子也许处于困厄,也许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就感叹:“‘法天行道’不见知用干脆搭船到海外算了。如果这样的话,大概只有子路会跟着我去吧?”子路听了之后,觉得自己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比其他弟子高,于是高兴万分。孔子随即就泼他冷水说:“由啊!真是比我勇啊,只是现在还找不到做船的材料(或解‘只可惜你没什么其他长才可用’)。

子路在《为政篇》就出现过,那次孔子教诲他:“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道”是“吾道一以贯之”的“道”,也就是孔子“法天道”而倡导的无私尚公和行健不息的“礼运大同”。这个理想无法在当时的社会落地,所以孔子希望能“藏道”或“行道”于海外。因此,孔子才说要搭船出国,不是像现代人那样为了避难或享受。

“桴”,马融说“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朱子说是“筏也”。“浮海”,刘宝楠说是“指东夷,即渤海也”。

子路之勇,凡读过《论语》的人都会有的印象,让人感觉像三国故事里的张飞。这点毛病他一直改不掉。孔子就借机教育他,让他知道光有“勇”是无济于事的。我觉得,孔子在这里有意用了“材”这个双关语,来提醒子路“勇”的限制。

孔子虽然赞赏“勇”(《为政篇》2.24、《子罕篇》9.29和《宪问篇》14.28),但是在《论语》的其他章节中,孔子都再三强调“勇”要受到“礼”(《泰伯篇》8.2和《阳货篇》17.24)或“义”(《阳货篇》17.23)这两种更高道德的节制。他也强调“学以制勇”(《阳货篇》17.8),否则“好勇疾贫”也是一种“乱”(《泰伯篇》8.10)。他还认为“勇”的道德位阶比“仁”低,所以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篇》14.4)。

孔子要到海外传道,子路只有以“勇”相随,“道的传人”又要靠谁呢?

孔子最后毕竟还是没“乘桴浮于海”,可是毓老师因为历史和人为因素的作弄,完成了孔子没有做到的“理想”。没有碰到毓老师传的夏学奥质,我们恐怕都还活在思想的万古长夜中。“微毓老师,吾其被发左衽矣!”

钱穆讲解

……

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转其辞锋,谓由之好勇,过于我矣,其奈无所取材以为桴何?材,谓为桴之竹木。此乃孔子更深一层之慨叹。既无心于逃世,而其无所凭借以行道之感,则曲折而更显矣。或曰:材与裁同。子路以孔子之言为实然,孔子美其勇于义,而讥其不能裁度于事理。惟乘桴浮海,本为托辞,何忽正言以讥子路?就本文理趣言,当从前解为胜。

此章辞旨深隐,寄慨甚遥。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千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读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

或说:《子罕篇》有“子欲居九夷”章,此章浮海,亦指渡海去九夷。孔子自叹不能行道于中国,犹当行之于蛮夷,故此章之浮海,决非高蹈出尘,绝俗辞世之意。然此章记者则仅言浮海,不言居夷,亦见其修辞之精妙。读者当取此章与“居夷”章参读,既知因文考事,明其实际,亦当就文论文,玩其神旨。如此读书,乃有深悟。若惠以居夷释此章之浮海,转成呆板。义理、考据、辞章,得其一,丧其二,不得谓能读书。

华杉讲解

孔子感叹说,天下没有明君,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不如坐木筏漂到海外去发展。能跟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子路一听,非常高兴,跃跃欲试。孔子讥讽他说:“子路比我还勇敢,就是裁度事理,总是不能恰当。”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个另类,忠勇好义,还武艺高强,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子路为人刚直不阿,对老师也直言不讳,经常批评孔子。孔子和他感情很深,却也遗憾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说他无所取材,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当时子路在卫国做大夫,权臣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子路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路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前面孔子夸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子路则完全违背了老师的教训,卷入政治斗争,而且他本来可以逃脱,却自己主动去送死就义。他跟了老师一辈子,却始终没改掉自己的性格。

曾国藩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说读书能改变骨相。性格即命运,改变骨相就是改变命运了。子路还是一味忠勇,读书不够,没有真正学到老师的思想智慧。

张居正直解〔摘〕

材与裁字同,是量度的意思。

〔按〕罗列各家注解,注意“无所取材”之义。

然,个见是:道不行,桴浮于海,大概只有子路一个学生追随我。子路是个鲁莽的家伙,不是一个可以传承衣钵的人啊。(这样解释会不会被打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