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君不知:卢照邻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胡狼拜月/ 文
电影《倩女幽魂》中,徐克化了柳永的“十里长亭霜满天,青丝白发度何年”跟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凑成这首诗:
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如果问描写为爱情最奋不顾身的诗句,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答案,但这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无疑会位列其中。
电影的结尾没有原著里的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反而是宁采臣在叶倩文“黎明请你不要来”的悲伤嗓音中,送别孤魂聂小倩。明明是分别,却要祝福她的新生,生不逢时的古装爱情故事却充满了矛盾的人生哲学。
卢照邻在《长安古意》里写下了炽热浓烈的爱情佳句,也描绘了长安的繁华与喧嚣,和权贵的滔天富贵。而结尾的“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后来也被陆游化用为“花气袭人知骤暖”,最终成了《红楼梦》中花袭人的名字。
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盛赞这首长诗,认为它“在窒息的阴霾中,四面是细弱的虫吟,虚空而疲倦,忽然一声霹雳,接着的是狂风暴雨!虫吟不见了,这样便是卢照邻《长安古意》的出现。这首诗在当时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单看《长安古意》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诚如贺裳所评“词语浮艳,骨力较轻,所以为初唐之音也”。
在古诗届,这首诗同骆宾王的《帝京篇》并称为姐妹篇,但在当时给卢照邻带来的并不是一鸣惊人的美誉,反而是一段牢狱之灾。
诗中“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之句,被梁王武三思认为是在讽刺武家专权,直接下狱。
卢照邻出身当地望族大户,同族兄弟八人,“并弱冠秀出,皆擅词宗”。相比初唐四杰中,其他几位的神童美誉,卢照邻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只是在求学方面能看出他的踏实吃苦,十三四岁“裹粮寻师,褰裳访古”,《新唐书》说他从河北远赴江苏追溯当时的名师曹宪。王义方等人学习。
学成后,意气风发的卢照邻跟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来到了心中的圣地——长安。
初出茅庐的卢照邻自然不忘通过文字展现自己的才华,他曾在著作局跟人比赛,写下一篇《同崔少监作双槿树赋》,赋成后被时人竞相传抄,一时之间长安纸价上涨,以至于后来著作局改名为“双槿署”。
他的才华引起了邓王李元裕的关注,对方邀请他到府上担任典签,还曾向别人介绍卢照邻,“此吾之相如也”。卢照邻在邓王府上受益不少。邓王府书籍浩瀚繁多,大致翻阅一遍,便过目不忘。
十年任期,卢照邻跟随邓王迁徙于京城及各处任上,“自言少年游宦,来从北燕,淮南芳桂之岭,岘北明珠之川”。
尽管深受邓王的宠信,但卢照邻的抱负并不限于此,从他的诗作中能看出个人郁郁不得志的心理。包括那首《长安古意》,结尾“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又何尝不是以扬雄自比。
邓王薨后,他突遭“横事”,不知何故被拘捕,幸得旧日友人相助,才成功脱困。后卢照邻担任蜀中益州新都县的县尉,从这首《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能看出,此次任职并不是他所愿。离开长安前往蜀地,“寥落百年事,徘徊万里忧”,诗中是化不开的怨。
至于卢照邻遭遇的祸事,并没有详细的资料提及,联系到传闻他因《长安古意》得罪武三思,很可能两件事是同一件。
关于这番人生挫折,卢照邻写过一篇《穷鱼赋》,讲述自己被拘禁受羞辱,幸有友人援助的境遇。文章中他将自己比作搁浅的巨鳞,称救助他的友人是鹏:
大鹏过而哀之,曰:“昔余为鲲也,与是游乎。自余羽化,之子其孤。”俄抚翼而下,负之而趋,南浮七泽,东泛五湖。是鱼也已相忘于江海,而渔者犹怅望于泥途。
他自认为是济世安邦的不世之材,可惜满腔抱负为宵小算计,自己结交的是志同道合的国之栋梁,“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现实却是巨鳞搁浅,渔者争猎。
带着这样的心境,卢照邻在蜀地自然也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诗句中充满了对蜀地生活的厌倦和对繁华长安的向往,“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远离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他,除了怀才不遇的幽愤,更有远客他乡的悲苦之情,“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当然,在蜀地任职的三年,卢照邻也不是没有欢乐的时候。心情郁闷的他遇到了刚离开沛王府的王勃,两个重逢的异乡才子,彼此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令他们惺惺相惜。
这年重阳时节,卢照邻同王勃、邵大震同游玄武山,卢照邻写下了一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以作纪念: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感情上他遇到了眷恋一生的郭姓女子,在蜀地任期满三年后他又逗留了两年。明明此前还说“思归赴洛阳”,如今却“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只是再怎么耳鬓厮磨,也抵不过锦绣前程,何况是多年来心怀鲲鹏之志却郁郁不得的卢照邻。因此为了到洛阳参加“典选”,卢照邻不得不同郭氏分别。执手相看泪眼,卢照邻同样也舍不得她,于是两人定下约定,等卢照邻回来,就迎娶她。
可惜现实生活永远不会顺着人的誓言进行,许诺很美好,兑现可能很残酷。卢照邻离开蜀地奔赴洛阳,就此音讯全无。可怜郭氏怀有身孕,以为自己惨遭无情抛弃。
恰好卢照邻昔日的朋友骆宾王途径此地,听闻此事,颇具侠义之气的他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怒斥卢照邻的负心行为。
对于骆宾王这篇文章,卢照邻没有没有反驳,甚至都没有回应,一方面可能限于当时的通讯问题卢照邻并不知道,另一方面卢照邻问心有愧无法回应。
卢照邻之所以再也没有返回蜀地同郭氏相聚,因为他身上发生了重大变故:参加“典选”失败,他身患风疾,半边身体不能动弹,容貌尽毁,根据他的描述,可能是中风、小儿麻痹等疾病,后来又遇上父亲去世,奔赴太白山下为父守丧。
四十岁不到的他,仕途被迫中止,连人生都充满了未知的绝望,贫困交加的他,怎么经历长途波折抵达蜀地,又拿什么来迎娶郭氏?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无数个时间节点,但只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会决定你余生的命运,顺利度过则余生喜乐平安诸事顺利,困守原地则成涸泽之鱼,余生苦苦挣扎而不得。
很不幸,卢照邻患风疾这件事便是后者。
患病后的卢照邻曾写过一篇《病梨树赋》,文中他自比为庭中病梨树,“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
“无轮桷之可用,无楝梁之可施”,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卢照邻面对这棵病梨树,跟每一个身患重病的人一样,自我怀疑:如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为什么要让他潦倒不遇几十载,如果上天认为他于这世界无任何价值,又何必留他孤独一人承受这苦难?
从前他自诩为巨鳞,只是搁浅遭宵小嘲讽,如今却成庭中孤独的一棵病梨树,人生际遇对心态的转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尽管磨难至此,但卢照邻还没有那么悲观,因为彼时的他遇到了后世有着“药圣”之称的孙思邈,因此在这篇《病梨树赋》的结尾他能旷达写出“生非我生,物谓之生;死非我死,谷神不死。混彭殇于一观,庶筌蹄于兹理”这样齐万物一死生之句。
与孙思邈的邂逅,无疑给卢照邻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在文章中他几乎把孙思邈描绘成神仙般的人物:“共语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也。然犹视听不衰,神形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
卢照邻尊孙思邈为师,随他一同隐居在太白山,而对方也悉心照料调治他的病症。可惜面对卢照邻的疾病,即便是孙思邈也无能为力,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控制的病情。
令卢照邻倍受打击的是,没几年孙思邈便去世了,身心受创的卢照邻病情急剧恶化。
我们都知道,道家丹药原材料如朱砂等,对人体是有毒的。但卢照邻病笃乱投医,开始将求生的希望放在服食丹药上,最终导致他自己手足残废。亲故远去,病情加重,人生于卢照邻而言,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折磨。
其实我有一点不太明白,守丧期满的卢照邻为什么会选择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隐居修道。此处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等特点闻名于世,常有幽愤之情的卢照邻在这里离群索居,显然对治病不是什么好选择。
随着病情日渐加重,卢照邻从太白山迁出,迁居到河南禹州具茨山下。此时的他,双脚尽废,卧床不起,一只手也已残废,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顽强地生活着。《新唐书》上说他“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离群索居。
倘若换一个心性旷达之人隐居于此,看门前流水,庭中草木,只觉心旷神怡。但对于自号“幽忧子”的卢照邻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疗养地点。但或许,只有在远离人烟之地,他才能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才华拼命挣扎活下去。
疾病带来的痛苦,无论是肢体的无能为力还是容貌的变形毁坏,还有暗夜中无人时的挣扎和嘶吼,对于自尊心甚强的卢照邻来说,都是他不想公诸于众的状态。
卢照邻在房子旁边挖了个坑,当做自己的墓地,每天躺在里面——等死。
在卢照邻之前也有个人出门带把铲子,吩咐仆人:死便埋我。可惜那是以天为被地为床,热衷醉酒的刘伶。
刘伶的“死便埋我”,是乘鹿车,携一壶酒,潇洒行走于世,而卢照邻的偃卧坟墓,是对生的极度渴望,对死的极度不甘和无奈。
病痛带来的不仅是对卢照邻身体的日夜折磨,更是深入他内心的冲击,让他对死亡充满恐惧,对生存充满眷恋。
一首《曲池荷》,前一句“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一片娴静美好,后一句则变成了“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作者的悲观失望性格可见一斑。
重病的卢照邻写下《释疾文》《五悲文》详细描述过自己的病状。《释疾文·序》中十年卧床不起,只能靠爬行代替走路,“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
“寸步千里,咫尺山河”,短短八个字,读来都是血泪。
《五悲文》中他说了五悲:悲才难、悲穷道、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言及自身则是:“形枯槁以崎嶬,足聊蜷以缁厘……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唇亡齿寒,有张仪之羞舌。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读来无一不令人触目惊心,得多强大的求生意志,才支撑卢照邻忍受这样的屈辱和痛苦活下去?
谁能想象这样的卢照邻,十几年前,写剑客刘生“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只为“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充满任侠豪情?写战马“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刻画战士驰骋沙场何等英勇壮烈,激扬奔放?写景“浮云卷霭,明月流光。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一幅绝美画卷被他勾勒得淋漓尽致,堪比画家白描?
初出茅庐壮志凌云才华横溢,意气飞扬的卢照邻,渴望建功立业,即便是怀才不遇也有激昂之调: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玉剑浮云骑,金鞍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几十年后,缠绵病榻,挣扎在生死线的卢照邻,在《释疾文》中充满了悲凉凄苦: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辞悲情苦,震撼人心。
昔在长安,名满京都。
现在残躯,苦痛缠身。
临终之际许多人会回忆自己的一生,卢照邻在《释疾文》中说“钟鼓玉帛兮非吾事,池台花鸟兮非我春”,他毕生所求,不过是出仕为官,留贤德之名。
《新唐书》中卢照邻总结自己这一生,满腹才华,却总有些生不逢时,“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高宗重视官员吏干,自己却是个儒生;武后当权酷吏当道,他却因炼丹迷上老庄哲学;瞪大高宗封禅泰山,在全国范围内征辟才士,他却已经卧床不起。
但撇去重病这一层原因,卢照邻的仕途不顺很大程度跟他本身的性格也分不开关系。早年追求政治建树,但在蜀地他却一味沉沦,并没有任何庇佑一方安宁的意图;少年成名遭遇事业失意,他选择老庄哲学和道教炼丹来缓解心中的幽愤之情。
等到重病后寻求长生而不得,他又将思想转向佛法,笃信“一翻一覆兮如掌,一生一死兮若轮”的天命,撰写《五悲文》表达自己修仙成佛之心。他一生对怀才不遇的耿耿于怀,只会让他的身心更加疲惫倦怠,怨天尤人。
等到精神追求破灭,等待他的,或许只有死亡这一条出路。
卢照邻隐于具茨山曾写过《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不再寄望于道家仙丹和羽化登仙,而是“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只祈求正常人的健康长寿,不奢求富贵荣华与长生不死了,只求国泰民安,自己愿做隐士避世而居。
此时此刻他的愿望变得如此卑微,只是希望能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富贵荣华,一切都不如平安康泰来得简单重要。至于他名字里肩负的家族厚望,“光照四邻”,与身体的健康比起来,终于不再那么重要。
为了活下去,家道中落的卢照邻不得不鼓起勇气,向朋友们求助。在《寄裴舍人遗衣药直书》中,他提到为了治病,家中已为他耗尽钱财,“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自丁家难,私门弟妹凋丧,七八年间,货用都尽。余不幸遇斯疾,母兄哀怜,破产以供医药。”
一向自命清高的他,甚至低下头颅,直接向洛阳名流朝士乞药,“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谁家有好朱砂,请多多赞助,要是没有,给钱两千也是好的。若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像个乞丐一样祈求别人的点滴施舍?
卢照邻仕宦蜀地时,何等志存高洁,他曾告诫同僚,“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他的志向是一日千里翱翔寰宇的鲲鹏,然而在长达数十年的重病纠缠下,却只能是庭中病梨树,曾高傲如卢照邻,竟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岂忆荒山之幽绝,宁知枯骨之可怜……虽有群书万卷,不及囊中一钱。”
在病魔面前,卢照邻珍视的一切都被统统夺走,最后只剩下一个无处可退的死墙角。
《唐才子传》里,辛文房说卢照邻“不起行已十年,每春归秋至,云壑烟郊,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卢照邻的这一望,浮云飘散,烟笼四野,是在望什么呢?对生命的迷茫,还是思考到底要不要活下去?
当他献出事业、财物、亲情、爱情、友情,乃至才华和自尊,按照励志鸡汤小说的套路,等待他的,应该是身体康复或者留下振聋发聩的传世著作。
很遗憾,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奇迹,在失去一切甚至做人的基本尊严,只能行尸走肉生活的卢照邻,终于留下绝笔,同亲人道别,自沉于颖水。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张燮在《幽忧子集题词》评论卢照邻:“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的确,古今往来,如卢照邻一样命途奇穷,重病自沉于水的文人没几个。就连纪昀也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总结“故平生所作,大抵欢乐寡愁殷,有骚人之遗响,亦遭遇使之然也。”
病后的卢照邻,诗句中常见孤雁等意象,哪怕是写景,也充满凄苦孤独之意。“朝朝独坐,惟见群峰合沓;年年孤卧,常对古树轮囷”。
此时孤身一人的卢照邻,可曾想起过在蜀地苦等他的郭氏?有人说卢照邻不能同郭氏团聚,为什么连封书信都不捎给对方。可是即便是奉上书信一封又有什么用呢?他没有能力接她到身边,更没能力照顾她,甚至自己也成了一个累赘。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骆宾王的诗,他无法反驳,也不愿反驳。说到底,其实也是他负了心。
《五悲文》中的这四句诗,被人认为是卢照邻在怀念郭氏,“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卢照邻一直未婚,而郭氏的孩子也夭折了。月色绮丽,杨柳扶风,只是蜀道蜀桥上他们再也等不到彼此。
《旧唐书》里说卢照邻四十岁投水而死,但据后世考证,他应该活到了五六十岁。面对如此强大的病魔,卧病在床的卢照邻居然挣扎生存了十来年,其顽强的求生意志不能不令人钦佩。
是的,他后期的诗作充满了幽愤悲苦的呼号之声,但字字血泪中,却是他对命运的不屈服和抗争。
为什么坚强如他,最后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肉身虽饱受折磨,但即便还剩一只手,也可以代替他,发出悲天怆地的呼喊,向命运的不公宣战。
大概春归秋至的悠然一望,已生活得如同行尸走肉的他,再也望不见希望,才令他选择自沉于水。
初唐四杰每个人都不得善终,但只有卢照邻的死最让人揪心。其他三人的死只不过是一瞬的事,而卢照邻,却忍受了多年非人的病痛折磨。
比起屡被称赞的《长安古意》和不忍卒读的《五悲文》,我更喜欢卢照邻的这首《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热闹喧嚣的元宵夜,绚烂的灯光纷繁远远看来如同分开了大地,与远处的天空相连缀,连接银河的烟火让人以为是点点繁星坠落人间,高楼上的花灯又如同天上的明月一般悬于楼前。分不清灯光还是星光的缤纷世界中,漂亮姑娘盈盈的笑容突然借着灯光,映照在自己面前。
这空前的盛况中,还有一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背负着家族的使命,怀着一腔才华和热情,想着“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哪怕是同友人分别,他也乐观豁达,“唯余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人生,在未知后事的情况下,都显得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