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为桑梓添华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21人  a07297ace6c3

日前,偶然看到寓居杭城的瑞籍女书画家许来仪女士的书画集《桑榆补翠》。其中除本人70多幅书法作品、30多幅花鸟山水画作外,还附录了其曾祖许启畴、叔祖许苞及其下辈数代人的多幅书法作品。祖孙墨迹相互映衬,彰显瑞安许氏一门书画传家,家学渊源的厚实文化底蕴。

  许女士在该书后记中称:她童年小名翠莲,1949年参加革命,后一直在浙江省级交通部门工作。直到花甲之年,才得暇重温家学,挥毫练字学画,20年来成绩斐然。故有《桑榆补翠》之集,集中思乡之情跃然于丹青翰墨之间。笔者是书画门外汉,只能以外行话将她习书作画的经历及少数作品简介给家乡同好,并代向家乡父老儿童致意。

  少小离乡 花甲习艺

  许来仪,瑞安县城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她离开师范学校,参加革命进温州地区干校,旋去杭州,一直在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工作40余年,成了交通运输行业的专家。1990年从工作岗位退下后,进老年大学学习,得董友知、沈炳等名师指点,成绩突出,作品曾相继参加全国、省、杭州市的书画展,多次获奖,还跨出国门在韩国、泰国等地参展。她说:学习书画,只为自寻乐趣,“不求名与利,却是素心平”。

  笔者认为“素心平”三字,寓意甚深,一含个人少年的梦想,二言晚年快乐心境,三表欣逢盛世,感激党恩,四是对家学庭训的秉承。所以“素心”能渗透在作品的一横一竖,五彩丹青之中,其不忘自己是瑞安走出来的女儿之心,明矣!

  耳濡目染 家学渊源

  许来仪的书画之所以具有非同凡响的造诣,笔者认为其原因,首先是她个人天资聪敏,勤奋努力,潜心领悟所致;同时与她家学渊源,从小耳濡目染不无关系。她的曾祖父许启畴(1818—1886),为瑞安近代知名学人,曾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率先倡创心兰书社,得温州维新三先生之一陈虬和陈黻宸的支持,共同组织瑞城20多位文人集资,购置一批文史图书,供社员们共享共读。既解决文人无书可读之苦,更开瑞安公共图书馆之先河,为全国最早公共图书馆之雏形。又于光绪七年(1881),与陈虬、陈黻宸等数十位学子,在瑞安山村鹿窠创立可耕可樵、可仕可止的自由平等、互助友爱的家园——求志社。平时约为布衣,切磋学问,表现出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一种抗议与否定,却遭到保守者的非议,目为“布衣党”,事闻京师,被迫中辍。但该社在当时瑞安的影响颇为深远,有“求志社闻天下”(宋恕语)之说。

  心兰书社创办后,从光绪十一年至十九年里,社员中连续5科7人考中举人,重振了南宋永嘉学派的雄风。在瑞安人心目中都认为心兰书社、求志社所获成绩,社长许启畴的倡导、潜心维持功不可没。许启畴本人善书法,擅颜体,为文精警,又工医术,为瑞安名医。其子许苞、孙辈许次玄等均善书法,当时瑞城商铺招牌多出许苞之手。延续至许来仪,已是许启畴的第四代传人了,她不但传承乃祖的书画传统,也与瑞安其他文化传人一起共同肩负起传承瑞安文脉的担当。

  桑榆补翠 桑梓添华

  许来仪在《桑榆补翠》的序中说:“我这一生,是在党和国家培养下成长起来,又是党和祖国给了我们晚年的幸福,我衷心感谢党,感谢祖国。”这段话也道出了她对生她养她的故乡——瑞安的感激,书名中的“翠”字,就隐喻着客居杭州,耄耋之年的她,仍眷恋着瑞安城南潮音,比户书声;不忘飞云江流域的稻米、东海的鱼虾、古邑悠久的文化对她的哺育之恩!这份情谊正像她书画作品中牡丹那样鲜艳璀璨,像跳跃奔放的行草那样挥洒自如。在笔者看来,她的《桑榆补翠》,不仅“补”了自己童年之“翠”,更为桑梓瑞安文化添了华增了彩!

  故乡父老儿童热烈欢迎许来仪能携丹青翰墨“常回家看看”,一起交流心得,抒发爱乡的胸怀,继续共同用壮丽书卷和画作来描绘瑞安人的中国梦、瑞安梦!

  (宋维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