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儒之复兴

2021-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River本大魁

      儒家,孔孟之道,是贯穿于中国人之心多少年来的骄傲已经文化。其中埋藏着多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核酸信息。通过将近五个大课程的学习,对儒家有了一点点理解,而这种肯定是要不断地去领悟,并且学以致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析?如何去理解?


      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东周时期诞生的的孔孟之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承。孔子和孟子,一个在春秋,一个在战国,却都是如家的核心人物。两者的道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内在的本质没有太大变化。毕竟这涉及到了道统的持久性和重要性(后面会提到)。但是在外在的行事方式以及义理区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是什么呢?

      现来说不变的是什么。在我看来不变,并且最根本的就是人内在那本有的仁心。关于这颗仁心从哪里来,可以前去翻看我的文章仁心。概括一下就是来自于修炼并领会天道。但不一样的点就来了。在孟子看来这不是最主要的。孟子进一步将仁心内推下推,推到了人性的根源之处,也就是性本善。那么该如何证实这个观点的正确?我们可以归类一下关于人性的四种解读,分别是人本性无善无恶,人本性有善有恶,人本性恶,还有一个就是孟子所说的人性本善。具体可以参考我的文章论人性。总的来说孟子就是在强调人之为人的可能性、自主性,而且是关于向善的。每个人都不愿意在非善的社会环境之中生活,而这就和整体的大方向有很大的关系。孟子也说生而为人所展现出的特征都是一样的,圣人和士都是人,虽然圣人达到了某种高境界,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能达到。结合孔子和孟子的意思,首先“操存舍亡”,要去讲向善的可能性之心扩耳充之才可以保证本心不被蒙蔽,然后就是孔子的“求仁得仁”“我欲仁斯仁至译”,只要确定好方向去努力并且不放弃,总会达到某种境界的。但是提前说一下,这真的是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和自己。如果自己不去行动当然不会达到高峰。其实这也就是人自主性以及可能性的体现。其他关于人性的解读一般都是依靠外在的人、物决定,就让人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主性。他是即便是性本善,但是还是很难受住外界的引诱。真正可以守住自己本心的人才是本性苏醒者。

      而且孟子将仁划分成了四个“科目”,就是现在所熟知的仁义礼智,往内说就是四端,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之端。这样更好规划了人未来的发展朝向。

      从上述我们就可以退出儒家所提倡的道统。此统的一切都基于性本善,基本上内在的本质是不变的。道统不是一个刻意要求的物质,而是一个整体的目标。道统不是用来规划人的,而是一个标准一个动力。如果没有道统,一切皆为虚空,什么都立不住。而这立的,恰巧就是就是人最独特的地方。

      在外推的方式上,两者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是让仁以礼乐的形式外推。说白了就是要将从天道领悟、本心扩充而得到的仁心活出来。主要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内修比如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从脱离本能束缚的“士”不断修炼成为“君子”,然后进一步成为“贤者”、“圣人”,第二种形式就是外推,除了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是对于国家与社会的修齐治平。当然两者在外推的目标是还是有所不同的。这个时候就要说道和政治有关的东西了。孔子的做法,就相当于要将前一个时代所遗留下最有意义的东西归还回来,主要是以恢复周礼、推行仁政为主。因为孔子的春秋时代至少还保留着一丝礼之形式,孔子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将礼变“真”。只要“心”在礼,礼就是“真礼”。但是前提是国君必须有一颗仁心,也就是说,对国君的要求很高。然后仁政的主要措施就是富之,庶之,教之。最终目的就是保证一方平安。而孟子的主要目的是天下归心而王道所成。战国时期已经没有了礼,这个时候所做的已经不是恢复礼而是实现大势所归,统一天下。而且王道相较于一昧地推行理想国对珠和来说还更具有吸引力。毕竟孟子在一起过还做了20多年的上卿。要这样就必须保证国君仁心,从而对下一步行动,以民为贵、主,然后先满足民众的温饱安全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有想更高境界追求的的可能性,所以孟子无意之中还推行了井田制。这样民就会有恒产之心,就到了可以教之的成都。用什么教?那个时候普遍都是以古典经书以及六艺为学统,与如今的血统不同,但是内在的本质还是一样的。综上所述,在我看来孟子的格局会更大一些。

      综上所述,归类一下孔子和孟子遇见的困难,可以发现躺着问题都是出在国君身上。怎么个问题呢?首先你要推行仁政,确定好目标之后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民。如果想要让民展现出模组中的或者达到某种高度,肯定需要最高位的那个统治者也就是国君,去努力。因为千人千样,要将兽性锁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民比较被动。但是国君对于人民的引领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所以说不得不对国君要求很高。这种要求就体现在国君的仁心上。但是这种要求等到隶属于现在家长和老师给予孩子们的硬性要求吗?不不不,要知道在绝对的权力下你敢和君主提一个隐形要求就表明你在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如此的要求只能是一个道德劝谏!劝谏,我们都知道除非有人主动去遵守,不然没有人会去遵守。每个人的能力、精力也不一样,所以说天道也是一个值得提倡却没有被运用的点。

      所以战国时期的国家强国普遍都是用法家,百姓那里捞钱,让士兵们拿人头就能加官进爵,把整个国家变成高效的战争机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对等关系。孟子提倡过君臣之间的三队等关系。这样的提倡也有很大价值,你对我好才能对你好,这就是人格上的平等,没有任何依附。保证等级划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在其位谋其事,其实就是孔子的观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不用什么主动权,都在君主身上。所以说如此就是对等关系,在后来就成了有明确地位高低的三纲五常。最后的局面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那么于是这种服从性渐渐的就成了奴性。也就是绝对服从。这怎么可以这样还什么促进国家发展?

      所以说我们需要在近代做出调整。该如何调整?孟子和孔子普遍遇到的缺点就是对群主高要求的危险性。其实今天的制度已经变了,从之前的君主制到了民主制,而且也出甲天下的世袭制变成了选举制。如此改变就使得民众的积极性变高,不是那么被动,可以参与国家的整体发展,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通过某些政治方案去限制君主的权利。没错,把那些所谓的劝谏和天道变成宪法去要求政,肯定可以做到推行目的。所以第二条,应该将整体希望放在人民和有能力、仁心之人。但是这么一来的话,就会造成一个局面,那就是对于民众的要求会很高。所以就会很考验人民的理性。理性复苏,就可以使得民众的选举非常明智,而不会出现类似于古希腊的无脑民主。那么去选择是什么样的人?有才之人?有德之人?还是有才德之人?其实不管怎么样,德是选举者对于自己的道德伦理要求,但照看iPhone重要的是才(也不是说德不重要)。一定要考虑实际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没有。作为一个政治家,心智中不能只有理想国。虽然现在也不同于古代,人民已经可以参与政治了!

      那么对于近代来说推行仁政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给人创造一个更加易于向上的社会及环境。虽然不能使得国家外扩,但是我们可以坚守并且把仁心延续下去才能使得Forever!更好的未来,更好的国家,更好的文化,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不管怎么样,这样的道统和文化是很重要的机票人心复杂,但是不同机构不同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人心,易变,我们对其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去把握自己并且带领整个人类社会走向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