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制

2019-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roger0863

      提起官僚制,我们一般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很容易联想到“官僚主义”“官僚作风”这些词。但在政治学上,官僚制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是指基于科层制规则的一套行政系统。所谓的官僚,并不是特指当大官的,或者作风傲慢的,而是泛指科层制中的行政人员。

当然,话说回来,官僚制虽然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它的弊端还是有目共睹的。比如,例行公事、做事刻板、形式主义、行政效率低下等等。那问题来了,弊端这么多,为什么不改革呢?

实际上,人类历史上针对官僚制的改革是很多的,但是成功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就牵涉到了古代社会的“国家规模困境”。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国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在古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管理那么大规模的国家,就不得不依靠一套看上去有些刻板的官僚制系统。

所以,官僚制的问题其实是内生于“国家规模困境”的。打个比方,就像在互联网上,安全和方便是很难兼得的。你要是想确保个人的信息资产安全,密码就得长,但使用起来就不方便。这个问题在逻辑上是无解的。所以,官僚制的问题,不是官僚制本身的格局内能够解决的。

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来说,在古代,统治一个大国,意味着从首都到边疆的距离比较远,地方的多样性也比较高。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官僚层级也会比较多,君主监督官僚的成本也会高得惊人。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两种策略选择。

第一种策略是,授予地方官员较大的自主权,让他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回应本地民众诉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这在政治学上,称之为“回应性”比较高。但这样做的风险是,地方官员会不会借此机会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呢?甚至,统一的国家会不会因此走向分裂呢?

第二种策略是,中央政府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基于一致性和标准化的原则建立“一刀切”的制度。这样做,固然毛病不少,但它解决了一个大规模国家的可统治性问题。

而作为统治者,他会选择哪种策略呢?

采用第一种策略的,历史上不是没有。举例来说,唐朝一度为了强化边防,增加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让他们因地制宜地调动资源和制定政策,就是采用第一种策略。结果是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就来了。所以,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可统治性的问题,而不是回应性的问题。

面对“规模困境”的,不只是国家,企业也是一样。像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大型企业组织,他们首先考虑的就是一致性与标准化,而不是考虑不同国家市场的多样性。因为一致性与标准化,能够为一个大企业提供更好的可管理性。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法则:很多时候,一个官僚制系统的可统治性与可管理性,要比它的适应多样性或回应性更重要。

这个故事揭示的另一个法则是:即便是官僚制导致的问题,也只能用官僚制的方法来治疗。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一个理想型的官僚制,应该基于几个原则,包括:

一,等级制原则,就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

二,专业化原则,就是不同部门进行专业分工;

三,流程化原则,就是办事过程严格遵循程序;

四,文书化原则,就是官僚制的决策命令依赖于一套文书系统;

五,非人格化原则,就是所有程序、规定与政策不搞差别对待。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条都在强调官僚制的统一性。统一性,是官僚制的基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