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别吵!
今天无意中想发个看书的照片,因此开始思考该配什么文字好呢。
书是朱生豪的情书——《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心里却是不吐不快的愤怒、不安、愧疚,紧张等等所有叔本华喜欢探讨的悲观主义词汇,于是乎,好个“见字如面”就嗖地一声明晃晃悬浮在我眼前,遂又把一腔怒火托付蠢蠢欲动的手指,不知觉得竟重复起微信吵架时打字的节奏和动作。眨眼间,指头来回跳跃就无比连贯地敲出了好几行字——
“ 放在以前,见书信如善面。如今常常,短讯似打来弹弓,长文像埋了地雷。
感慨一下。
好在日本人发明了emoji,没成想,这份善良也有人捕捉起来,意念发功调配出女巫的毒药,你说你选解药救无辜村民,他递来只是贴着解药标签的毒药,是想借刀杀人吗?但也不排除无心之举的可能吧——恐怕他羞于启齿又讳莫如深的是自己根本不会配解药。好好的游戏混进了不合规矩的玩家,说说看,还怎么玩下去?
只怕是——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思绪这匹野马,我从没驯服过它,真不是摆弄什么心机和伎俩。实在是因为我胆子小到不敢尝试,就像我始终提不起勇气把我家公主抱到卫生间淋浴喷头下,三下五除二地先把它变成可以任我施展清洁大法的落汤竹杆猫,再从早沾了灰的瓶子里挤出香喷喷的猫咪专用清洁沐浴露,揉搓又揉搓,后用水冲掉泡沫包裹着的恼人的animal hair,再把我的小吹风机插了电,哼首胜利的歌轻轻挑动开关......如此简单的事,我真的没法做到。所以,比这更荒唐、无聊和复杂的事,你们可想而知,我自该一笑置之了吧。
我只是做了个比喻,想吐槽的事也许是很多人有过切身感受的,或者正有人在经历着,忍耐着,酝酿着去做的事——对网聊信息的矛盾解读。这类矛盾大概率是由交流背景的不同频引起的。
俗话说“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时候随随便便一句话却成了对方挑起口水战的有力证据,如果再搭配迷之表情,(对方不喜欢的、不能理解的或贴上特殊标签的表情,比如黄脸的“微笑”可以被不同廓形的人类解读成“哈哈”或“嘿嘿”,可以单独用,成对用,还有三个及以上组合的——都分别有着不同隐喻。若要逐一解译上百位好友的编程语言实在辛苦,甚至比写博士后论文都要劳累,所以没人愿意做。)稍有不慎便又掉进了非语言圈套,怪谁呢?无奈依然身处这黑灯瞎火且伸手摸不着对方真实脸蛋的年代,叫人怎么留意到——天干物燥——小心脚底下有坑嘛。
啥?你说赶紧撤回消息吧。那人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可再想想又觉得不对劲诶——这么做反倒暴露自己做错事后心虚了呀?
还能怎么想呢——晚上出门掉坑里该怪那人出门吗?苹果没砸在牛顿头上反而砸死了路人该怪那人路过苹果树下吗?若论是非,真是上百个小红点的未读消息都解释不清的。
网上打字吵架,虽然安静,却不一定文明,这倒很奇怪。以往我们一直听不惯声嘶力竭,看不起动手动脚,可新型吵架方式的文明守则和审美标准又供奉在哪里呢?
新——归根结底是脱胎于“旧”的,免不了被人寻到陌生的怀旧感,其实从人们乐此不疲和顺手为之的小事中就可找出:“被围观壮胆”和“围观以取乐”。出于这朴实又普世的爱好,那人遂截了长图发之于网络,并点名几个一定要围观的人,这倒是比以前先进很多,因为——当事人有了看似可控的选择权。不过麻烦的是,看客往往越聚越多,人多口杂手也杂,受伤流血的是谁呢?
不禁又要感慨:这乌泱泱的语文和非语文辞海里,究竟哪个在捞针呢?
只听人道是那水中月儿美,刺亮得睁不开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