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50)清晨写作,今天的感受
我在齐帆齐老师的写作阅读营里发现,有的朋友大清早就出文,越写越精神。群里都读过村上春树的故事。
村上春树是文艺青年之神,一个成功的写作职业者。他坚持每天4点早起、跑步、写作,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村上春树在他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带自传性质的书里谈到,他每天四点起床,就开始写,写到上午十点为止,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写完四千字,就不写了,坚决不写。
但凡在设法提升技能中的你,都会找到相似的影子吧!
我关注的圈子,好多这样的人。每天输出,保持频率,写作好像是呼吸,自然而然。
找个理由出发!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千变万化,但基础的技能仍然是听说读写。文章写得好,思想可以传递得更远。新媒体时代,文章更加是长了翅膀,任何时候任何人,给个链接,就可以打开阅读。
2019年,我在简书上看到齐帆齐老师有写作培训班。我一向坚持学习找专家,立即加了齐老师的微信,并咨询了写作训练过程,一下交了一年的学费,以此奖励自己的写作兴趣。2020年2月,我开始日更1000字,老师说坚持两个月,看谁到最后有奖励,我非常想试试自己是否能日更1000字。今天是第50篇,看来是轻松地做下来了。
我还跟随齐老师加入今日头条的写作训练班,多了一份加餐。昨天老师介绍了一个人,日更8000字,我佩服得不得了。虽然写作不以字数论英雄,但是能够日更8000字,应该是非常自律的人,值得点个大大的赞!
写作是一个反思。我目前接受的职业规划专业训练来自新精英课程体系。然而我知道,新精英能够传授的,一定只是普适性的知识体系。来访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在社会上,想咨询的,是个体的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法,要如何才能够协助他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我必须有自己的丰富的知识架构,才能更好的专业助人。
写作的过程里,我能感受到哪些是需要进一步沉下心来研究的。比如:如何帮助一个迷失的人找到他的兴趣点,怎么才能在他的生活里帮助他找到蛛丝马迹恢复信心,纵使我们知道了很多操作手段,但是真正找到答案,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
持续输入才能持续输出。
最近我们有大片的时间呆在家里。了解新闻、看电影、看书听书、电话咨询,深度感受疫情下的百态人生。也许因为心里一直感受到一种召唤,我在日常的每件事里都在品味职业的味道。种菜里也可以有职业的学问,我写了一篇小文章谈了一些相似点(见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937722b408e?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
九十多岁的熊谷守一花了一幅画“压扁的寿司”,国王在欣赏的时候,问身边的大臣:这是几岁小孩子画的?那一刻,我感动得不得了。好的作品,就应该大道至简!然而,学习的路径,必须由繁到简,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我笔写我心,还要继续,先写多再写少,寥寥数笔,勾勒人生。
真实的生活里有更多的话题。生活里的感动很多,每一次感动都值得细细品味。那些感动,进了文字,就可以传递一份生活的热情,和其他人一起辉映。写作让生活慢下来,写作是禅。到底是写作了才去好好品味生活,还是品味到生活再去写作?这彷佛是蛋生鸡鸡生蛋的话题。
写作有节奏,节奏就是韵律,自带一种美。
在这次齐帆齐老师的课上,我们要求60天有58篇输出,差不多一天一篇了。这样训练下来,写作俨然就是一个日常习惯,如同每天我们吃饭睡觉,是一个日常生活礼仪。
我另外还加入了007写作组织,一周一篇,因为有一天一篇的打底,这个周更就比较容易。但是007有个好的地方,每周有两个战友帮助我们点评,这也是帮助我养成持续写作的一个机制。有的人,因为上班或者带娃,时间不可控,因此得空就写上一篇感悟,囤积文章,然后在交作业的日子点击上传,这个也非常好。
写作反馈机制:写给谁看? 写好了给谁看?
首先是先生。他会像一个啄木鸟一样,先看我的错别字,再看我的写作逻辑。
另外,我把文章在几个平台输出:简书、公众号、今日头条……平台对于文章有少许的差异,有时候我的一篇文章可以改改结构,以便适合各个平台的受众。
各大平台也有反馈机制,而且还在升级。比如,写作者可以看见阅读量,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反馈机制。最近,微信公众号开发了付费功能,有的写得很棒的人,开始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一篇好文章,给你看一小半,然后你觉得有趣有料,付费看完全文。这样的机制,会给写作者多一份动力来源。
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说,现在是作者比读者多的时候。哈哈哈哈,真是啊!以前写文章,类似写日记,也就叨唠给自己听。现在写文章,在各个平台输出,因此收获了一批粉丝。有的粉丝,看起来话题比较一致,就经常互动,彼此点评一下各自的文章,交流下感受。
人,迟早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