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赵眛的丝缕玉衣竟然是拼凑赶制出来的
臧克家写过一首现代诗《有的人》,其中有一个对比关系是这样的:“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在西汉时期,许多王侯有一个更强烈的想法,让自己的尸体不朽。于是,产生了一种厚葬方式“玉衣”。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很清楚。经过整修后的玉衣今犹在,王侯尸体却早已化为灰烬。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中,就有这样一件玉衣。
2291块玉片,花费了工作人员近三年的时间,用红丝线重新连缀成头套、上身衣、手套、裤筒和鞋五大部分十一个组合体,再拼接成一件全长1.73米,完美的丝缕玉衣,被安静地摆放在展柜里,迎接民众近距离地参观。
如果您足够细心,会发现玉衣表面用朱红色窄丝带作对角粘贴,组成菱形网格状的地纹,四边再以宽丝带粘贴成纵横方格,各部位边缘处都以丝织物缝合包边,宛若一套精工细作的高级服装,十分规整,颜色鲜艳,引人注目。
这件玉衣的主人是“南越文王”赵眛。两千多年前,赵眛为了追求死后能尸体不朽,继位不久就让玉工为自己精心打造这件玉衣,只是因为赵眛在位的时间太短,工匠们没能在他生前按统一规格完工。使得玉衣的躯干部位与其他部位的玉片材料与组合方式相差甚多,躯干部位的玉衣组合方式不得不使用将玉片交叉粘贴在麻布内衬上,紧急拼凑才得以完工。
《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这其实是一种后知后觉的说法,因为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30多件玉衣,大多是西汉时期的。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河北满城刘胜、窦绾的夫妻合葬汉墓,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其中,刘胜的玉衣整长1.88米,玉片为岫岩玉,共用2498片玉片,约1100克金丝。
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套金缕玉衣,时代为西汉景帝时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完整玉衣,由4000多片玉组成。玉衣片形小而薄,用料讲究,磨制极精。
这件丝缕玉衣在所发现的玉衣中有几个独特性。一是它的连缀玉片的材料是丝线,而不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金线、银线或铜线;二是它的主人姓赵而不姓刘,这件玉衣很可能是赵眛自己私自做的,而没有得到皇帝的准许;三是上身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我们再来分部仔细地看看它。
2291块玉片的形状和大小,依人体各部位的不同形状而设计的,以长方形、方形为主,还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边形。
头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细致,厚薄均匀,两面光滑润泽,边角都有穿孔,以丝线穿缀,里面再用丝绢衬贴加固。应该是前期时间充裕时,工匠们按照临工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的。
头套顶部缝有一块带孔小玉璧。目的是让赵眛的灵魂从玉衣离开或升天时所用。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璧的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的。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握。在考古学上,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上衣和裤筒部位的玉片则做工较为粗糙,厚薄不一,材料上选用废旧玉器或者玉石边角,甚至还发现了一些材质为石英岩的非玉质“假玉”玉片。玉片的排布规律性较随意,玉片上无孔,组合方法为正面以丝带纵横和斜向交叉的黏联,背后以麻布贴衬。应该是赵眛病重期间,或死后一段时间里,工匠们在监工们的一再催促下,紧急拼凑出来的。
赵眛造这件玉衣有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应允?为什么这件玉衣会用丝线连缀?真的是有钱造不出来吗?
关于这件玉衣还有太多的谜没有解开,但无疑它是岭南玉文化的璀璨明珠,为玉衣敛葬制度的发展多样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