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技法指导教程(一)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法务热线

​中学生写作技法指导教程(一)

自由撰稿人约稿 努努书坊 昨天

相信很多中学生都学习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比如提到华尔街日报体,倒金字塔体等文章结构。然而真正轮到自己写作,往往技巧排列第二位,如何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所感所致能够通过文字淋淋尽致地表达出来是尤为重要的。

本次写作指导不想采用纯粹的信息罗列的方式来灌输写作技巧,而是基于问答体互动的形式来分享写作经验。

1. 忌讳流水账形式的写作?

流水账目前是中学生写作的通病,往往是按时间顺序去记录当日的事情,或者是一段时间的事情。

这是最笨的办法,也是最无可奈何的记录方式。然而,真正好的文章很少用时间顺序去把它记录下来。

不按时间顺序记录,将信息打碎,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来重组,会是一种消灭流水账很好的独门秘籍。

其二,文章会像流水账也有可能是因为文字太过四平八稳,没有在某个重要的矛盾点上进行聚焦。通过突出文章当中核心矛盾、冲突或者要点,也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2. 哪些方法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我想认为写作的过程就是你怎么样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让更多读者能够认同,无论你最初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想法。

怎么样让周围的人关心这个话题和故事的人产生兴趣呢?我们就要想一些办法。

你究竟是用一些特别引人入胜的题目、还是很有悬念的故事去讲呢?还是用一些你最擅长的、一些轻松俏皮的方式去讲?这个其实就是写作风格选择的问题了,你可以在尝试过几种风格之后,发现你最擅长风格是什么。

开始前不如模仿一些大家的作品,建议是近代的作家,不推荐当代作家。其实模仿大家没有什么可耻的,很多时候一种风格的开始是从模仿他人的作品风格开始的,模仿张爱玲、马科斯、俞小明等等。

模仿之后,你会开始有些自己的的创造和自己的写作心得。

写作不像音乐,写作属于创意类行业,即使才华横溢的作者,也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写文亦是这样。前一秒钟,你是个写作的天才,后一秒钟,或许你就要把自己当成白痴。如果光从白痴的角度来看,看看是否能看得懂自己写了什么,如果看得懂那么就成功了。

有些作者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很高深莫测,有时候又忽略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很忌讳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用大白话、没有特点的话去写作,个人风格也很重要的。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有一些自己的风格。但是,我写出来东西,第一要被人能看得懂,第二要别人爱看,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然后你要多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探讨如何写作。

其实,在写作里边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能让读者与你共情,在你这里获得情感上的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3. 感觉有时自己写的文章,文字太多,让人难以阅读,却又不知如何分成合适的小段?

当今特别流行把段分的比较多,这是一种阅读节奏的调整。因为现代人比较喜欢不断地有一些小的刺激。

所以一般来说,一段中的文字都很少。一般一段都不会超过三行,超过三行就太长了。

现在有非常多一句话就一段,这个要看你自己的选择和调整。段与段之间去制造一些留白和想象空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所以可以去运用一下,多分段是没错的。

4. 写作首先要培养自己对于生活的感知力,总是知了无感,怎样使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我跟外界好像总隔一层东西。

:“知了无感”,我觉得能知就不错了,其实你都已经知道了,‘知’是说你已经知道这个事情的一些核心、一些实质。

“知了无感”,我觉得要么就是你其实已经有点看破红尘,这个东西道理都明白,心里不太感兴趣。要么你就是我们说的一种叫钝感力的东西。

其实“知了无感”这种情况其实不是很多见的,很多人可能是‘无感也无知’。可能是因为他“无感”,也就唤醒不了写作的热情,更是唤不起自己的情感。

写作者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有好奇心,我们写作的人都是对这个世界好奇。有时候好奇心是大于敏感的。有好奇心才会有喜怒哀乐、有憎恶、有喜欢等等情感。

如果你觉得你跟外界隔了一层东西,可能是由于你没有完全打开自己。没有想去了解外界,想去接纳这个外界,想去了解这个外界背后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建议可以做一些采访型的写作,有助于打开和外界的连接。

5.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情绪介入太多,目中无物,所谓描写就成了臆想和自言自语,怎样找到一个恰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相遇点?

:主观和客观这个问题,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实际上,在小说情节虚构中,你的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主动性,但是在客观事实面前又有着很强的主动性在控制着你。

那么我们要分清楚这些写作类型,主要的受众群体是谁。我根本不认为描写是一种意象和自言自语。在非虚构故事情节中,往往提倡的是真实。描写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务,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此时,客观真实的情况就是客观世界,你的角度,你选择的切入点就是你的主观世界。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主观和客观是会结合的比较好的。

如果你的个人意志很强烈,且情绪比较高涨,这是一种不太容易掌握的写法,但是写得好效果也不错。如果你在掌握这种宣泄情绪的写法上面不是高手的话,可以在写作时候略微控制下自己的情绪。

写作者的冷静是很重要的,甚至我们要有一些抽离感,抽离看待这个世界,抽离看待这个客观,那样子其实会有帮助。

因为受众读者有倾向于不那么看待个人情绪化的东西,而是喜欢看一个客观冷静的笔法描写,特别是在非虚构的时候。

6. 我常常无法独立判断一篇文章的优秀程度,觉得都挺不错,那如何提高自身的赏析能力呢?

:有关文章的判别,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对自己是不是好文章”,有时候不是通过语句来判断的,是通过自己内心很直接的一种感受。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想不想去传播它,转发它?甚至想认识作者,赞同他的观点。这些都是你不知不觉在欣赏这篇文章的优秀程度的体现,如果有些虽然看起来写的很好,但并不走心并不打动你的话,那么肯定它在你眼里还是不够优秀的。

提高赏析能力的建议的话,可能还是要稍微找到一些标杆。比如说你看小说,你去找一些好小说的标杆,公认的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你自己也确实欣赏的,那么你可能就建立了一套标杆的一个框架体系,坐标体系。那么一个新的文章,你就可能可以在里面找到一些定位。

非虚构也一样,你找一些不错的标杆,国际的、国内的,然后你自己大概在这个体系里面有一些线索了。而且也可以看看别人在这样的体系里面是怎么样去评论文章的,比如说《心宇将灭胡兰成》这部作品比较好,大家都说这篇文章好,但是好在哪里,有几家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值得分析的。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实际上你也开始慢慢在地球仪上有了经纬度,你能够慢慢去航行,可以去寻找到自己觉得说比较好的航向。

7. 工作太忙,到头来经常陷入一种疲惫感,请问如何保持精力或者大家平时有去刻意调整某个时间段的写作状态吗?

:我想对现代人来说,写作可能没法做到每天都写。因为对大多数人不是从事和文字相关的职业来说,这个是有点挑战的。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作息、工作习惯,看看怎么调整时间。

但是通过我们对不少写作者的采访而言,大部分写作者都很认同自律对于一个写作者是极其重要的。有些写作者会腾出一段时间专门写作,可能是晚上临睡前,可能是清早。

大多数写作者都提到如果要想在写作这个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保持高度的自律是很有必要的。每天坚持书写,即使有时候写完之后重读自己的文字会有沮丧感,觉得自己写得不够满意,也不能因噎废食地放弃写作。坚持写作的人总会有突破瓶颈的那一天。

8. 有哪些写作方法和练习可以提高文字对读者的共情,更有效的调动读者情绪,把握文章的结构。

:共情要针对一定的受众,因为我们的文章不是写给所有人看的。

你在写的时候,其实你应该有个大致的一个读者群。比如说你写一篇金融的文章,你设想读者需要对这个话题有所共鸣,只有这样共同的情绪才会很容易被点燃。

这就和一位产品经理在讲他的痛点,在寻找用户的痛点是一样的,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也需要寻找读者的痛点和关系点。

另外,增加共情的一个方法是可以在叙述口吻上增加一些亲切感,增加一些别人跟你的一种同步的感觉,比如说可以多用你、你们、或者说我,然后把我在这个文章里塑造成一个跟普通人、大多数人一样的人。

9. 每篇文章都要有主题思想吗,岁月静好、淡淡描述、人生小悟之类,会有人看吗?

:“岁月静好”这个类型的小品文当然是有人看的,而且可能群众基础还是不错的,只不过好像现在感觉它的吸引力在下降。通常来讲,因为在故事方面、文字感方面都会有一种陈旧,但是这个情况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愿意坚持那样写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不觉得说散文这些感悟就没有主题思想,每篇文章当然是有主题的,任何一篇小感悟都是有一个主题的。

在我们的生活写作里边包括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自己去写,我首先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身边观察到的,可能慢慢以后争取可以发展一些姑且归在散文这样一个范畴。当然里面会有比如说散文类的、美食类的、生活故事类的、亲人故乡等,这些都是可以的。有些人偏重故事,有些人偏重于我们所说的文学化,个人觉得文学化的东西现在吸引力在下降。

那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像如果想要做采访的,走上非虚构写作道路,我们在课程中也会教采访和采访后的写作。这个方向会稍微带着点专业性,但是这个专业性可以带你去更加专业地看待主体和报导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怎样把它写成故事。10

10. 如何让语言生动起来?

: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表现力是很多写作学员都困扰的问题。首先,在文章中,不要用太多的成语,太多的别人用过的非常多的词语,甚至网络用语,还是要相信用自己的语言,然后在想着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多尝试几次。

其次,不光只是用词的技巧,一个人从内心拥有对生活的态度和观察到的角度,观察到一些特别好玩的点,我觉得这个是由心生的,然后词是其次的。所以你对生活的观察,你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有没有那么一种能够刚好结合在、落在某一个具体的你要写的事物上。这也是一种发散力和想象力的运用。

11. 平时比较多以散文化的笔法写作,如何避免故事叙述的散文化倾向?平时应该多做哪些练习?

:散文化的笔法就是说比较侧重于描写和感情感想本身,不太注重讲一个事情和情节的推动,所以就有可能你描写了半天感想了半天,它的层面上还是平的,还是只有一个面,并没有说我能够深入进去,或者说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

在故事叙述里边最重要的,就是会有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叙述的过程。这个故事有了一个开头,有了一个场景,那接下来是肯定有一个变化发展,一定要变动,有一些矛盾的东西出来,有一些推进,好的坏的,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应该跟散文化的笔法的最大的不同。

就是相对来说,我们觉得讲故事的总体的叙述的特别是推动情节的一些笔调相对会简洁一点的,散文化可能会感觉铺陈一点。所以你不妨可以从简洁然后有推进感的文字先练习起。

12. 我在写东西总是很绕,有时候为了写出自己想写的部分,会绕一大圈,我写的累,看的人也累。但总觉得自己没交代清楚,写出来的东西总像个局部肥胖的人,但要精简起文字来,又觉得哪句都舍不得。我应该怎么办?

:文字的“精简”就跟我们现在流行的生活中的收纳概念差不多,需要“断舍离”。具体来说就是文章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最想写的部分是什么。自己要想清楚你所要表达的最核心的部分,然后你可以先选择某一个切面去铺陈、展开。但是选取这个切面要注意,切口要小,每句话读者要看得明白,然后拼接起来的这样一个情节大家也是看得懂的,然后要被你的文字牵着走才算成功。

13. 平时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太多了,有时候有种难以筛选优质阅读资料的困扰。不知道可否推荐一些非虚构方面优秀的原创作品平台?

:非虚构原创作品平台可以关注以下几家——

(1)人间theLivings:由网易发起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主编关军,微信号thelivings。

(2)正午故事:界面新闻旗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前身为“界面·长篇”,主编谢丁,微信号noon-story。

(3)谷雨故事:由腾讯网联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共同发起,非虚构作品创作与传播的非盈利项目,负责人为魏传举,微信号GuyuStory。

(4)地平线NONFICTION:由迟宇宙等8名非虚构写作者联合发起的写作平台,每月发布中文非虚构作品榜单,微信号dpx-nonfiction。

(5)中国破茧计划:中国发起的非虚构写作项目,16名通过筛选的生活写作者在资深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深度的生活写作,第一部作品集《破茧001》即将出版,中国微信号china30s。

另外,推荐可以关注的电子书有以下:

(1)《2014中国网络金融改革风云录》。

(2)《我是填词人》。

(3)《心宇将灭胡兰成》

14. 我常常是有感而发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写完之后反倒会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该写给谁看,也不知道谁会对此感兴趣。对于初学者而言,是不是应该先写起来,不要管其它?

:对初学者而言,一定是先写起来更重要。但是这个问题中提到,在写文章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潜在读者是谁,也不知道谁会感兴趣。这就涉及到一个读者意识的问题。我们说写作者需要具备读者意识是在于,当你自己从“读者”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去掉某些冗长的陈述,而将你的读者最想要看到的信息或者故事加以突出。

最开始的时候,你写文章可以假象是写给你的同龄人看的。因为,现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一开始的读者,很可能就是你朋友圈的人。你可以通过他们日常发的朋友圈,以及你对他们的了解,大致能对他们——即你的未来读者——有一个判断,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了解你的读者是怎样的人,并不是要去迎合他们,而是在于,第一,你说的话题他们是不是感兴趣的?第二,用什么手法相对更容易让他们读懂你的意思。考虑读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例如在开头营造什么样的悬念,是不是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这些都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需要考量的。

15. 有时候文章中难免说一些大道理,直接表达自己对于某些事情的想法,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这样的文章,读者有时会不买账,觉得写作者自视甚高,只不过是鸡汤文写手而已。请问如何有效地在文章中传达自己的观点呢?

:问题中提到的“文章中难免讲一些大道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的确有些文章中可以一句大道理都不说,就把作者的价值观在字里行间传递出来了。这要怎么样体现呢?

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讲故事去传递价值观,而不是直接讲大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说明你所倾向的一些道理。写作者要像说书人一样,有时候要用自己的口吻,这其实就是在对故事表示出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了。

聪明的写作者会躲藏在故事和叙述后面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文字是活的。我们会避免用特别极端的词语,特别避免用口号和大道理。但是要用一些隐约有感情色彩的或者是比较聪明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要善于举例子。这并没有特别难,可以去学习的。

16. 对于写作初学者而言,从自己的个人经历或经验入手往往比较容易,但写作的时候选取哪一人称视角比较好?如果以第一人称写作比较熟练以后,转为第三人称视角写作就很困难,有什么有效的练习和过渡方法?

:对初学者而言很普遍。通常用第一人称,会比较容易入手。但是第一人称容易入手,但写好也不容易。写作时候,选取哪种人称视角,没有一定的。有的题材比较适合第一人称,有的适合第三人称。你要看这里面的作用。“我”不一定完完全全就是你自己,我可能的一些心理活动可能是读者的心理,因为“我”的作用,很多时候是要拉近读者距离。

当然可以一开始就用第三人称来练习,这是一个自我挑战,很值得做。第三人称类似特稿,特稿这样的形式希望能有不同的信源,希望通过不同的人来说出同一个事情和见解,或者是他们的故事,这样更接近真相。

第三人称有点接近小说,非虚构的话就是现实里的小说。这种转换实际上需要有抽离感,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对一个问题的判断和了解,还有我们提到过的冷静。在讲述中,要善于用悬念,起承转合去推动故事节奏的发展。

17. 在写文章之前,一般会怎么构思?会事先想好各个段落的安排,还是想到一个开头之后就一气呵成地写完了?

:有时候,有经验的作者一开始能想到大块的结构,两大块、三大块,虽然不是精细到每一段,这都是可以有大致的计划的。有一种更冒险的方式就是,想好一个开头之后,让它直接往下走。这情况可能是在你对这个题材不是特别了解清晰的情况下,对题材没有清晰的把握下,让开头带你走。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你也可以尝试多换几个叙述方式作为开头。比如说,尝试看是否用倒叙的方式,直接把结局在开头点明,还是要把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最大化的情节在开头点明。

写好开头,有时候还是会有些魔力能帮忙你推进事情的发展。写着写着可能就会想去改动前面的一些结构和想法。所以,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与错,得根据题材、写作心理状态来决定。

18. 我在下笔的时候常常觉得脑子里好多东西可是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碰到这种情况可以怎么理清写作思路呢?

:第一问自己,最触动你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是最重要的。第二,可以用笔画一画,列一列,有时在草稿纸上能找到思路。第三,可能才需要考虑,读者会对什么样的开头感兴趣。

19. 我想让我的文字更具“故事性”,但是把握不好是花更多笔墨在人物刻画上,还是在事件经历上。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还是更侧重"故事性"的情节?

:的倾向是故事的核心是人物。故事性的情节是由人物带来或者说体现人物的特点、性格等种种,还是由人物来发生的。所以,故事最重要是把握人物。人物固有的性格,问题的发展、动态,最后有没有解决问题,带来的后果,这就是故事的发展

有些同学的每日书选题是“30位亲人的故事”,“30个地铁上的陌生人”或者是关于某个人的回忆记录的故事等等,即使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记录下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但是记住,这些事情都必须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某种特质的,并不是这个人所有的经历都值得写进文章中的。情节大多都是围绕人物发生的。如何选取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情节,这也是写作者需要反复掂量的。

20. 可以推荐一些对写作、非虚构写作有所帮助的书籍吗?

:开卷有益。但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享给每日书的活动参与者们的部分推荐书单,包括写作技法类、非虚构作品集和访谈作品集。

写作技法类

·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马克•克雷默/著

· 《成为作家》 多萝西娅•布兰德 /著

·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威廉·E.布隆代尔/著

· 《写作这回事》斯蒂芬·金/著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罗伯特·麦基/著

· 《小说禆类》 张大春/著

非虚构作品集

· 《江城》、《寻路中国》、《奇石》何伟/著

· 《大地孤独闪光》 李海鹏/著

· 《巨流河》齐邦媛/著

·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著

·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袁凌/著

· 《我是填詞人》俞小明/著

· 《光荣与梦想》 曼彻斯特/著

· 《冰点故事》 李大同/著

· 《破茧001》李梓新/主编

·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著

访谈作品集

·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I》 《巴黎评论》编辑部/主编

·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李宗陶/著

· 《八十年代访谈录》 查建英/主编

·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 李梓新/主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