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本质读书人生格局的修炼

走出习以为常的伪善和偏见

2022-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日落青山

昨晚熬夜把罗翔老师的新书《法治的细节》一口气看完,这是一本充满温度,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书,引人入胜开卷有益,完全被吸引、被感动,书里面都是清醒的人生思考和建议,里面不仅有罗翔老师对热点和疑难案件的解读,还有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常识,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罗老师以法律的思维和视角去自省去看待这个世界,理性的探讨之余不乏人文关怀的温暖。

人其实不需要被教导,只需要被提醒,一本好书,甚至一句话都可以点醒我们,这本书是我今年看的第31本书,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希望我们都能够人间一趟,积极向上,时刻反省,做好自己。

1、做好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剧本

关于做自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阴暗面的一面和光明的一面,人要朝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去前进,去尽量抑制内心的黑暗,这个叫做自己。

关于自由,我们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是有惰性的,是需要被要求、被提醒的。真正的自由是自律的自由,而不是放纵的自由,自由从来都是节制的自由。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喜欢高看自己,贬低他人,人是很难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别人,比我们好的我们会去嫉妒,不如我们的我们会去轻视。所有的尊重都是需要去训练的,如果按照我们的本性我们是很难去真正尊重别人的。

关于选择,重要的是做你觉得正确的事情,重要的是你听不到你内心对你的抱怨,最重要是多年以后你能够看得起现在的你。做该做的事情接受它的事与愿违,我们还需要努力,努力也许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罗翔老师真的是个良师益友,他的话总是那么清醒、真挚、智慧又发人深思, 他希望我们要走进真实的世界,关注具体的人,过好每一天,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不管我们拿到什么样的人生剧本,都要努力把剧本演好。

2、法治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性

当一个人身体出现状况,需要医学,当一个人的灵魂出现了问题,需要神学,当社会出现问题,需要法学,透过社会中的乱象,其实可以看得到人内心幽暗部分,道德和宗教也能维护秩序,但是它们主要是通过改变人的内心来维护秩序,而法律是以看得见的惩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

马丁. 路德金说过:我们不能以立法的形式将道德定为法律,但我们可以用来调整行为。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对于那些严重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借助法律来惩罚,法律和道德是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没有法律人们就会无视道德,没有道德,法律就显得的形而上学。

法律本身就是一种悖论的存在,法律也会在对立中寻求平衡,以程序的正义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在这个多变又复杂的社会,法治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法律在不断进步,法治的细节在不断完善,这种进步与完善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与民众共同实现的。

法治的根本前提是人治,法治是限制人对权力的使用,法律它不是工具,因为一旦成为工具就会为使用者服务,任人裁剪取舍,法律它是一种独立的价值,它要让一切权力在规则下运行,这样才能保障民众的自由,法治不是最优选择,但确是一种避免出现最坏的次优选择。

一个人是否要接受法律制裁不仅要靠道德来定性,而是根据法律规定来决定,道德和法律不能相抵触,当法律和道德相冲突时,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法律必须人人共同遵守。

我自己的专业课也有两个科目是法学相关,我对法治的概念还是比较深刻的,法律没有绝对的正义,不能什么都一概而论,大多时候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像罗翔老师说的真实的法律不是抽象的逻辑,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鲜活的故事。

其实法律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论断,因为很多隐情我们是不知道的,很多时候,看见的不要去相信,看不见的才用去相信,很多事情,观点不一样是因为立场不一样,不要非黑即白的评价他人,随意人身攻击道德绑架,当一个人总认为别人的行为道德败坏,那他自己的道德体系本身就存在很多瑕疵,思维逻辑也存在瑕疵或者保持固定模式。我很喜欢的古希腊的一句诗:狐狸观天下事,刺猬以一事观天下。

道德是自律,不是他律,道德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他人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种自省,我们应该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盲目遵循既定的自我道德观。为人处世,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道德要从自己开始。

3、承认无知,走出偏见

从罗老师的文字里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个极度自省,又非常谦卑的人,他在书中承认自己曾经有段时间非常狂妄,满足对知识的优越感和虚伪的道德同情心以及小有成就时的傲慢,后来很多事情在提醒他要谦虚要谦卑,人应该走出自己的自大,自恋,还有偏见的洞穴,他开始把热爱和一切有意义的知识都变成具体的行动。

罗老师一直在书中强调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有限,渺小和幽暗。他说我们每个人都并不是优越于他人的,就连苏格拉底都承认他的智慧相当于大海中的一滴水。人们很容易把价值观和偏见等同起来,但两者有着云泥之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种偏见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有偏见的价值观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也拒绝通过他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接受批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自恋的幻象,不至于长久在道德和智识上自我陶醉,在自恋中走向灭亡。我们还应尊重和我们看法不一样的人,看法不一样不代表别人是错的,当你去的地方越多,你就会走出一种地域的偏见,当你的书读的越多,你就会慢慢走出这个时代的偏见,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的逻辑、每个人的理性、每个人的阅读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承认自己是有限的,承认自己整个人就在偏见之中,你就会慢慢有一种反思,其实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走出偏见,多去读书,多去遇见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不要带着一种知识的优越感。

4、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

读书并不是的打发时间对抗虚无的方式,也不是为了向他人展示知识的优越感,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也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所以读书是为了攀登智慧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拒绝读书时一种愚蠢,因为读书而滋生的骄傲与傲慢更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读书可以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鸡零狗碎蝇营狗苟,就像毛姆所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不幸的童年通过阅读建立了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心智,远离生活种种凄苦之事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其实读书是一种出世,又是一种入世,能让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世界,也给我们能够进入世界的勇气和力量,书籍可以扩展我们作为个体的经验,我们可以接轨于人类经验的总和,过去的人,现在的人他们都生活在人类总体经验的故事之中,我们能从他们的故事里获得教诲和智慧,站在无数前辈的肩膀我们可以看的更高,探索更多的真理。

我们都可以在每一部作品去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反思自己,思考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观点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思考我们的价值观是否要不断去调整,在每一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智慧的光芒。

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而读书使我们更加的觉得自己的无知。当我们读过更多的书,看过更多的世界,认识更多的真理,我们就越来越能理解世界,我们的格局就会不断打开,我们就会慢慢变得谦卑和内敛,我们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读书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真正的人生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在读书中能超越有限的今生。

5、知行合一,于光同尘

自从看过罗老师的访谈和普法视频,他就成了我的知识偶像,他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却非常谦卑,2020年罗老师走到聚光灯下被大众熟知和喜爱,生动有趣的普法让大家记住了他,但他也遭受了很多网络攻击,他说勇敢是一种高级词汇,他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勇敢。误解就是人生常态,理解反而是稀缺的例外。过分的夸奖和过分的批评都是误解,我们不能喜欢好听的误解,厌恶不好听的误解。他曾说过: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就越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奇怪的自豪感,这是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话,夜郎自大是无知者是好辩者的天性。

罗老师一直把自己定位一个法学殿堂的门童,也将自己比喻为城邦的牛虻(寓意唤醒和劝告睡眠中的人),他常说大家不是被他的话打动,而是大家被自己内心对公平和和正义的渴望而感动,他坚持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话来代替法言法语,他认为民众听不懂法律又怎么监督法律呢,他只想做一个好的老师教好法律传播法治理念,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是公义如江河滔滔。

罗老师还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他相信法治天下,真正的知识是走向现实,真是的法律不是抽象的逻辑,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是刑法网红,他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影响力,他害怕也不敢迷恋这份影响力。他总是不断的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伪善。他不想成为英雄,只想在使命中卑微的活着,所以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束微光,能影响更多的人心中长处法治的根,凝聚更多的人去燃烧法治的熊熊烈火。

罗老师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老师,他对自己以及对人生的态度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人是有劣根性的,我们需要主动去克服不好的发扬好的,避免自以为是和骄傲自满,我们所有的偏见都是来自认知的局限,当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我们才有可能去调整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要努力充实内心,保持谦卑和自省,走出习以为常的伪善和偏见。

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常和误解,所以我们要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人生有限,所以我们要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