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你能做到吗?(二)

2021-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语冰666

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相信这一定是大多数人希望达成的。

但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今天详细来解读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01. 区分观察和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便是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

特别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判——

总是习惯于,看到人及行为立刻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但人们倾向于听到评判后马上做出应激反应,不利于沟通的继续进行。

所以,只描述事实,不使用观点型的绝对化语言。

02.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

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同时要注意分辨感受和想法。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此外,带有动作的词,例如:被抛弃、被拒绝、被利用、被误解等,表达的也是想法,而非感受。

说真实的感受时,对方会变得柔软,相反,说想法时,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抗。

03. 感受的根源--需要

感受根源于自身的需要,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所谓的感受。

说出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抱怨或指责。比如:“我需要陪伴”,而不是“你怎么总是回来这么晚”。

因为,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通常有以下4种选择:

——责备自己

听到“我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可能会自责到:“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指责他人

“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了解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些伤心,因为看重的信任和接纳。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尚未满足的需求。

但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需要,对方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常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情感的奴隶——认为自己义务使他人快乐;

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生活的主人——虽然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04. 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帮助。以怎样的方式提出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们怎么做。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借助具体的描述。

比如:“我希望每周能抽出一天来陪我”,而不是“你要多陪陪我,对我好一点”。

在实际的两性关系中,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想说出真实的感受,直接的提出需求呢?背后的原因,特别是女性,恐怕是“说了真实感受,我就输了...”

亲密关系,是基于情感的建立,但不是一场情感游戏,没有输赢,也不论对错。不妨读读金韵蓉老师所著的——《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

——倾听的力量——

一方在表达,需要的是另一方的倾听。何为倾听的力量?

——长颈鹿式倾听——

观察:我猜你看到和听到的

感受:我猜想你的感受

需要:我猜想你的需要

请求:我猜测怎么能够帮助满足你的需要

——全身心倾听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和安慰,或表达态度和感受。倾听他人,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更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给予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如果已经准确领会了全部,我们可以给予反馈。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预防潜在的暴力

有时,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中,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当对方得到充分的倾听,整体沟通氛围也会愈加轻松。反之,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则要先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大声地提出请求。

最后想说:

所有的理论,看上去并不难理解,但要运用于实践,真的不易。因为每一步都在打破原有的习惯。

听懂了,不会做怎么办?那是缺少自己深度思考的环节,没有完成内化,自然无法践行。

尝试去做了,但真的好难,怎么办? 那是坚持的不够久。

改变自己,已是挑战。若想本质上的改变,更不要忘记“时间”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