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上班这点事儿想法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 选择篇

2017-08-14  本文已影响332人  Holiday历险记

遇到新东方厨师就就嫁了吧!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个国际度假村工作,那时候自持自己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在学校里成绩一向拔尖,总以为到了职场一定会有所作为,然而事实却不如预期所料。我相信真正进入社会的人都会发现,大部分工作和自己在学校所学关联不大,那种在学校里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消失殆尽。

我自知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最开始不免做些简单而重复的工作,要脚踏实地的从工作中积累经验,可是过了半年,我对现有的业务已经非常熟练,甚至可以training 其他新员工,但是重新审视自己却没发现有太大长进。我很苦恼,明明对我的职业生涯有比较明确的规划,也自觉努力上进,却看不清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度假村里有个来自印尼的厨师专门做日本料理,一次私下里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国外有其他酒店想请他,每个月工资有五、六千美金,我当时就震惊了,原来厨师工资有这么高!老实讲,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厨师这个职业不需要过多文化水平,有些家长可能是看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才送到职业学院学厨艺作为一种技能的,但是原来电视广告里说 “遇到新东方厨师就嫁了吧” 没有错!

后来我又间接了解到了度假村许多其他部门的同事的情况,运动部的高尔夫教练、滑雪教练,娱乐部的DJ和歌手,还有照相馆的摄影师,全都收入不菲。最重要的是通过和他们聊天,我发现他们大部分人学历并不算高,但是经过多年训练,非常专业,他们也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我很羡慕这些人,经营着可以发挥自己所长的事业。

样样不精通姑娘

大学时有个同班的姑娘,性格开朗外向,几乎所有的社团活动和比赛都能找到她的身影,活像一个社会活动家。开学的时候新生有优惠活动,去报名学了吉他;隔了一阵子,看到她在练街舞;天气转暖,晚上时常看见她在图书馆广场上练轮滑;有个学期我们一起报名了学校免费的韩语课,总之,你想得到的活动她都参加过。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因为她业余活动太多,分身不暇,明明上课的时候很积极,期末却又好几次挂了科。

毕业以后,大家的工作遍布全国各地,我得知她也在上海,就约了出来一起吃饭。饭后闲逛,我问她之后有什么打算,她说准备去投行工作。我有些差异,这和我们专业差距不小,而且平时我们也没学过太多经济、金融方面的课程。她说我们专业就业形势不好,现在在看金融方面的书。我好奇地问她在投行工作每天都做什么呀?她想了一会,但没有说话,我就赶紧转移了话题,说很羡慕她大学参加那么多活动,学了不少东西,以后工作说不定用得上。她却笑了笑说都是瞎折腾,每样都是略懂皮毛,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我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小聚只好草草结束。

Excel 大师

我们办公室有个同事,各方面都不错,就是英语一直不好。我们公司是外企,他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后来下定了决心花几千块报名了华尔街英语。可能他是真的没有太多语言方面的天赋吧,几个月下来,虽然在办公室也时常看他拿着单词书在背,但并未发现他在英语上有太大进步。他自己也觉得很苦恼,明明每节课都去上,怎么就是提高不上来呢。

他的位子在我旁边,我时常可以看到他在电脑屏幕上做各种统计,动作有如行云流水,十分炫目流畅,最开始我以为他可能是很擅长打游戏。直到一次我因为数字处理问题尝试请教他,他很快就向我演示了数据分离、条件匹配,之后还告诉我如何利用公式自动化做表,于是我委婉地建议他,何不把学英语的时间分一些用来完善自己的 excel 技巧,之后可以考虑往数据分析方向发展。他刚开始也将信将疑,始终认为应该先改善自己的短板,不过英语学的无聊的时候就会去一些极客网站找些软件视频看,加上原本就十分擅长,现在更是将办公软件运用的出神入化。公司里很多人都是留洋回来的海归,他英语不好,最开始有些受冷落,不过后来大家都知道他 excel 很厉害,有问题都会来找他帮忙,他也被更多同事刮目相看。

正确地选择——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第一步

有些人,明明学历背景不如你,但是凭借着一技之长,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经济上也很宽裕,生活过的充实自在。而你,兴趣爱好广泛,每种都去尝试,结果没有什么是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样样略懂皮毛,却无一精通。你深知自己的不足,虽然极尽全力去补齐短板,但效果依然不明显,在一次次打击中消磨自己的耐心和信心,错过了发挥自己专长的大好时机。

你明明想成为一个样样精通的大师——一个很厉害的人,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可能“一无是处”。怎样才能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走上正规呢?

1. 选择自己喜欢的,而非追求预设期待的轨迹。

我们从小被家长灌输了要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安稳体面的工作这样的思想。我认识的很多会计、医学、金融等等专业的同学,他们报考这些专业都是父母所期待的,而非自己由衷喜欢。

知乎大神采铜在《精进》这本书中给出了心理学上的解释:人们在做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行为与周围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于是它就成为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架,限定、阻碍我们的思考。

少年时,我曾经想进军地产行业,因为可以突然致富;我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政治家,因为可以享受到权利的至高无上。后来上大学,我选择了旅游专业,有一位教授经常跟我们分享一句话:选择自己喜欢的,坚持自己选择的。一个人每天除去睡眠的8小时,在清醒的时间里有一半都在工作,如果因为外在的因素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那么这一天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快乐。如果持续着不快乐的心情,那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看似简单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也正是那时我坚定了从事旅游行业的决心,因为我知道我从旅游中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遇见从未见过的自己,这正是我所热爱的。

所以,不要因为外界为你施加和设定的轨迹去左右你的选择,从心出发,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

2. 不要在众多的选择中迷失了自己,选择要有侧重。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明显的提高,我的父辈们在一家单位可以做一辈子,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在同一公司做上十年都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地,父辈们通常能学到一门维生的手艺已经很幸运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有了太多机会去选择自己的事业,斜杠青年更是颠覆了传统的职场观念。总之,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反而更容易迷失自己。

我相信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我的同学“样样不精通姑娘”一样,兴趣广泛,什么都想学,但到最后反而没有一样精通。被家人和朋友扣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帽子,心里也很委屈。

想要多方面发展自己当然是好的,不过这种做法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做一件事和同时做十件事的效果必然不同。当你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时,你的回报值理论上有100,假设你将精力平均分散到十件不同的事上,那么每一样的回报值就降到10,而在满分制里,10就意味着失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枯燥地坚持一件事情,只是选择必须有所侧重。我认为“8:2”是一个很好的原则。用80%的时间和精力选择一件自己喜欢而擅长的事情去坚持,剩余20%可以用来发展其他的兴趣,作为对自己的奖励。

3. 理性看待 “木桶理论” ,将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我们从小就熟知木桶理论,即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后来经常被用来比喻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短板。事实上,这个理论也有适用条件,不应范范而谈。

最初木桶理论被应用于组织,一个组织中只有每个人能力相当,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当有一个人明显不足时,就要尽快补齐这块短板。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高考,偏科绝对不是好现象,如果哪一科明显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到总成绩。

但是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专才往往更受青睐。你肯定会有疑问,难道从小被教育全面发展,做一个全能型人才错了嘛?当然不,只不过真正意义上的全能型人才可遇不可求,大多数也只是通识,并非样样精通。企业也不会把所有重担都施加在一个人身上,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来分配任务,这样每个领域都有最优秀的人来负责,整体效益就会达到最大化。

你一定也会发现,有些程序员不善交际,但是对着电脑就创意丛生;有些人天生逻辑思维差,读书的时候数学经常不及格,现在却做着外语培训老师。无论是想要弥补自己的弱点,还是扩大自己的优势都是取得成功的方式,但是相比而言,我更推荐后者。如果一定要二者选其一,何不选那个让自己快乐的呢?一个人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时,通常不会感到压力,进程也相对顺利,这像是对自我付出的肯定,进一步促使你更加自信,也就更有动力去将它发挥到极致。

选择是“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第一步。有了选择,才能真正开始行动。选择是困难的,我们曾经面对一道题的A,B,C,D举棋不定,更何况是影响人生的选择?

最后要介绍一个自认为的好方法:当面临二选一的困境时,不妨投掷硬币试试,硬币落地的是正面或是反面都不重要,而是当你看见硬币的时候还想抛第二次,你就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