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之中西比对

2024-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艳子微时光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因为便捷而广受欢迎,无论中西。

国人多用微信,一个微信号纵横天下,其他如小红书、抖音、B站等等花样繁多,不一一而足。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微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重要的功能是靠微信与国内亲友联系,微信电话、微信视频太便捷了。

早些年,认识的老外很少,对这些媒体较少关注,偶尔查看,才发现人家早在几个月前发过消息给我。随着结识的老外邻居越来越多,对他们常用的社交媒体也增加了关注度。

老外常用什么社交媒体呢?

点对点交流:多用WhatsAPP,还有Instagram,Line, Telegram,Messenger。而且邮件与短信也很常用。

群组交流:WhatsAPP, Facebook, TeamReach。

信息分享类:YouTube,Facebook,X(就是以前的Twitter),TikTok(海外版抖音),Instagram等。

目前我参加的老外群组有两类:

一个是邻居群,建在Facebook,有几百人,不对外,设有管理员,需申请批复后才能加入。

还有一个是通过TeamReach建立的社区各类活动群,如Pickleball,Biking等项目。需要知道群组Code才能加入。

观察一下,这些老外群组主题很明确,日常也遵循这个原则。

例如:在邻居群,就是邻居分享美景、社区活动、发布求助等。比如我发布车陷雪地的消息,就有邻居迅速响应,过来帮助搞掂。某天有邻居求助锁匠,很快有邻居回复社区的锁匠信息。那天有个人询问谁家有逮浣熊的笼子,正好我家有,就即刻提供。

而在运动群就是活动通知、活动照片等。例如,骑单车的群就是通知什么时间,在哪集合,走哪条线路,在哪就餐等,骑行结束后会有活动照片分享在群里。

每个群都只有该群主题相关的信息,如没什么事,群里好些天都很安静。

再反观国人的微信群,每个群都有建立的缘由:同学、同事、邻居、诗社、文学社、徒步、读书、钓鱼、露营、游船等,但在日常交流中,大多数不会局限于建群的主题。虽然很多群设有群规,一再强调,不允许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不要做广告 ,但除非群主能够严加管理,微信群可能出现两个极端:

一种情形是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多数潜水,偶尔有人冒个泡。

另外一个极端情形是,主题纷繁、势头活跃,常体现如下特点:

(1)爱分享。但凡看到一篇文档一个视频,就转发群里,即便与建群初衷毫无关联。你扔一个,他扔一条,群消息一多,就没人想看了。

(2)爱争论。尤其是涉及到敏感与热点话题,没完没了,甚至言语互殴,直至有人忍无可忍选择退群。

(3)爱做广告。不时推出商业信息,以求拓展新客户。

(4)行骗。换汇的,征婚的.....一个马甲被识破,换个马甲继续骗,总有人前赴后继,争相缴纳智商税。

仔细琢磨,骗子中西方都有,暂且不议。其他几方面看,中西方还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微信群的建立,因为某个共同点才建立。因为都过了分数线才成为同学,因为找到同一家公司才成为同事,因为住在一个小区才成为邻居,因为喜欢诗歌才成为诗友......但这并非表示我们都有全然相同的三观。但总是有这样的人,想将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想将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微信群就成了这样一个门槛很低的平台。于是,在闹腾不已的微信群,有的人选择退群,有人选择潜水......

我有个前同事群,某位老兄相当勤奋,常年霸屏,几乎每天都要发送上十条极右政治信息,基本上没人搭理,偶尔也有人表达抗议,但仍然我行我素。我虽为群主却不忍踢群,念及毕竟同事一场。后来有人忍无可忍,让我将他设为群主,直接将那人踢群,大家均表示踢得好,早该踢了。

从底层逻辑看,这种中西差异表现出文化差异,“边界”感不同。一个群组,就是一个公共场合,遵循的原则就是“尊重”与“平等”,这是起码的“边界”。

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