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随笔散文浅秋文学

翻书计划之《嵇康之死》

2020-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清平巷1号

    《嵇康之死》是嵇康的一个小传,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作者陈滞冬是生活在成都的一位画家,同时也是艺术史研究者。作者说嵇康是一位艺术家,他提出了《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自身本不带欢快与悲伤的因子,而是作为客体的人注入了情感,这理论在当下也是独树一帜。他洋洋洒洒写下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魏晋风骨成为遥远的绝响。他身上集中了很多非常可贵的品质,这种品质被历史的泥垢给蒙住了。

      比如说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作者认为与圆滑世故的山涛、毫无建树的阮咸、视财如命的王戎之流并称“竹林七贤”,抹杀了嵇康精神气质。嵇康和阮籍,肯定见过但是也不一定整天一起在竹林里喝酒,竹林七贤这个神话是后人构建出来的,而这种构建实际上把嵇康身上的一些特别闪光的品质给抹杀掉了。

      作者想用这本传记来重新给嵇康画像,短短几万字,读后你会对嵇康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鲜明的形象。嵇康(224年-263年,又作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他弹琴,自蔡邕之后是他确立了古琴的不少标准。他打铁,同时又善诗文,今有《嵇康集》传世。他崇尚老庄,著有《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系统的养生专论。他又是一个哲学家,魏晋名士间流行清谈,探讨哲学是一种风尚。

      但是他最有名的可能就是40岁的时候就被处以死刑,而且他在临刑前要来了古琴弹了一曲《广陵散》,然后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从容赴死。这个非常戏剧化的形象千古流芳。《广陵散》这首旷世名曲激昂顿挫,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气氛的乐曲。

      多年后,唐朝诗人白居易感慨道:“斯人死已久,其事皆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

      更让嵇康想不到的是,在一千多年之后他的精神基因会在英国在美国发扬光大,隔了一千多年,在大洋彼岸被点亮了,一时间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成了风潮,用自己的言行、诗文、音乐,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

      读这本书会有种深沉的感觉,你会觉得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合作的人。魏晋时代,“魏”指曹魏,“晋”指司马氏建立的晋朝。254年,十四岁的曹髦被立为帝,而此时曹家的实权早已被司马氏架空,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一位魏帝就死在自己臣子的长戈之下。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思想文化趋于复杂化。所以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坏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好时代,《世说新语》给这个时代作了最好的画像。

      都说时势造英雄,乱世销烟中诞生了“魏晋风度”,被一代大哲冯友兰概括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的魏晋风流,虽成了历史长河中的沧海遗珠,但是嵇康死了多少年就活了多少年。嵇康试图从世俗中摆脱出来,寄情山水,远离世俗,一个人固执地追求着自由,追求着真理,追求着超越,追求着自我,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追求,成了读书人关于“风骨”的千年典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