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建筑业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管好人和物(上)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路筑服

王武勇

一、中国建筑企业现状,大而不强,如何解决?

中国在过去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建筑业无疑成为最大受益者,建筑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企业无论从数量到体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今天ENR排名的巨型企业。假设一下如果上榜企业不是以合同额(营业额)作为上榜条件,而是以净利润或者利润率来作为上榜条件呢?结果一定会让人大失所望,原因很简单,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利润率太低了,大概只有不到5%,相比较国外建筑企业的16%-17%的利润率,简直就是天壤地别。

当然原因是多样,既有市场环境、竞标报价、综合经营能力等,当然也有项目管理粗放带来的人员、材料浪费的因素。根据我们3年对4个项目(广联达信息大厦,中关村国际交流中心,北大国际医院,光华路SOHU)的跟踪测算,初步估计由于工程管理造成的损失不会少于3%,主要集中在管理不细致造成的劳务浪费、材料和机具等实体消耗浪费,分别占0.73%,1.6%和0.61%,这些实体消耗浪费,直接造成直接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流失,让人痛心。

这些年,中国建筑总量一直保持在世界建筑总量的50%以上,毫不夸张地讲,仅2014年住宅的竣工面积107459万平方米,是美国10年的总和;我们的超过100万平米项目不在少数,这个数量是加拿大全国一年的建设量。巨大体量的建设工程让我们渐渐习惯了“萝卜多了不洗泥”的粗放式管理,合同额和项目数量成了关键点,“多”和“快”的生产方式,自然造成“好”和“省”的缺失,其结果就是质量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劳务纠纷层出不穷,现场浪费现象的日益严重。项目不少,效益不好。

先前的工程质量竞赛、劳动技能比武和高水平技术工人也都渐渐远离我们,工程质量和建筑品质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高,工程造价和工期成了企业竞争的法宝。全国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建设的战场,也是充满企业竞争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很多企业无暇顾及和提升自身管理,合同额就是硬道理。

从2014开始,建筑开工项目呈现断崖式下降,项目萎缩,数量减少,建筑业步入深秋,面临严冬考验。未来五年,建筑业低迷状态下或持续下去,住宅和民用建筑将首当其冲。也许这个时间是建筑企业思考未来发展,转型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最佳时机,冷静思考如何增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益这些核心问题,而不是一味往前冲。

不论如何,改变原来粗放式管理方式必然的,这关乎企业生存。市场的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战场搏杀,不胜则亡。企业管理问题多样性,不能一概而论,但劳务管理,则是大家共同的痛点。

二、劳务管理理念的提升

企业管理的难点是什么呢?无疑是人。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务人员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第一要素。也许大家有个共识,劳务队伍越来越挑剔,队伍也越来越难带了。一点不错,进入2010年以后,雨后春笋般的工程项目造成了劳务的短缺,这种短缺不是人数上的短缺,是熟练工人和优秀技术工人的短缺。工程项目普遍感觉到找队伍不好找了,找好队伍就更难。原来的那些口碑不错的劳务公司或者熟悉包工头也都快成为光杆司令了,技术工人流失严重。造成这种原因不外乎是两个,一是工费的快速上涨,将原有的劳务公司或者说大包工头多年以固定工资养人的模式打破了,固定工资养活劳务工人的模式不复存在。二是人口拐点来到,中国的年龄结构由纺锤形变成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劳动力出现短缺,年轻一代对于从事建筑劳务工作持抵触态度,甚至做了一辈子劳务的家长也不希望孩子再成为建筑工了,不希望在建筑行业里做了。我们通过iRG系统对2015年北京地区8个项目的统计结果(表)表明,现施工现场主要劳务年龄集中在40-50岁,20-64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

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转变,从理论上说,出现刘易斯拐点后(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人口红利就会逐渐消失,未来的建筑劳务也将出现短缺现象,劳务资源就会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打造一个稳定高效的劳务资源体系就是新形势下的建筑企业一项重要工作。

就像1993年的阵痛,让中国的建筑企业学会了项目管理的方式一样,每次阵痛都会带来的一个新的生机。面对又一轮的结构性调整期,我们的企业何去何从?从构建一种以劳务资源体系和劳务大数据中心开始,用精细化劳务管理应用到项目管理,用互联网+的思维拥抱科技时代带来的精细化管理方式的变革。这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对传统产业变革的呼喊。

互联网+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就是建筑企业应该力求自身的改变的途径。只有在发展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壮大,通过对建筑业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到精细管理效益型增长方式,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建筑强国。

劳务的精细化管理需要的是对原有形成的劳务体系改变,将劳务管理上升为企业资源管理的一部分,逐渐建立一定数量企业自有工人(合同制固定工人,具有特殊资格和技能),建筑职业化工人(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和建筑劳动力(不需要太多技能的一般工人)有机结合的,以个人、班组形式存在,以合格劳务分包单位出现劳务管理体系。并且依靠劳务平台和大数据的积累,不仅在施工项目中做到有效管控,而且将每个单位、班组、个人的评价和表现直观表现出来,形成一套逐渐向职业化工人迈进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只有居安思危真正改变、自我变革、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竞争优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掌握了劳务资源的优势,企业就掌握了主动和竞争力。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