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女孩的金钱世界

2018-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默生花

      终于找到一种消费观念,我看到的时候忍不住惊叹到:太精辟了!把自己定义为“贫民窟女孩”,事实上不是定义而是客观就是这样,有时候非常感谢努力去剖析自我的自己,因为通透后活的一身轻松。

      我是“贫民窟女孩”,没有感受过消费带来的快感,每一笔消费,尤其是大额消费会让我浑身不自在甚至处于痛苦边缘,失去安全感,似乎只有把钱实打实的握在手里才能缓解我的焦虑。尽管有时精神消费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兴奋体验,但这种体验也在金钱数字中被慢慢打磨掉。就像几天不吃饭看见馒头会使劲往嘴里塞一样,这种金钱缺失的感觉一点也不亚于饿肚子带来的痛苦。很幸运的是我在微博上找到了和我一样感受的小伙伴,“我有心里抑郁,挣多少钱都觉得紧张,不开心,穷在追着我,心里就不富足,放松不了。”我不想去探讨和解释这种心理的源头,因为在李雪那我已经得到释然。当然,这种心理也不完全都是弊端,在理性消费上,它就是一个很好的把关者,每次买东西之前都会再三思考:这个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它的物质价值到底能不能彻底的发挥出来。马小婷博主前段时间曾经发过一篇《贫民窟下水道好嫁风少女的利滚利盘旋上升省钱大法》,总结如下:【女性消费不要只求消费,要把消费变为投资,并且有回报率才是成功的消费】一、不点外卖,不买零食(换做自身实际点就是少逛超市)-----把钱花在刀刃上。二、切勿虚荣消费。

      我有段时间陷入虚荣消费的漩涡,开始考虑怎么攒钱买体面的包包。好在理性(贫穷)占据了我的大脑,转战:把钱花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才是更强的战略方式,提高自我格局和境界。我认为旅行是最快也是最简单提高眼界的方式,短时间和从事各种行业的人看不同的风景,眼睛化身海绵,各种吸收。但在这次报名之前我还是陷入无尽的犹豫和痛苦中,甚至昨天一想到要出门我竟然有点恐惧。一是怕跟领导请假太难,二是缺乏安全感。现在的狭小环境包括我自身都给自己塑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一旦离开这个环境我就害怕和恐慌。但是一想到能增长见识我也就又害怕又期待了,我的心理还真是复杂啊。【以下文字来自微博,但我无比赞同,为了让自己理解更通透,我整理下来后还大声的朗读了一遍,哈哈】

      这个时代的流行消费心理:“爱马仕我买不起,但我可以买牙膏中的爱马仕”,“全套小资生活过不起,但商家说这个很有格调很小资,100块的真空收纳袋我买得起,也就买了(后悔)”。当你以为你买的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时,你已经被忽悠了。方式和态度都是从内而外的,你买什么不能定义你是什么。“我20出头的时候,刚工作,同事吃穿用度都是名牌,每天拎着爱马仕上班的,也不乏人在。当时的我也很恐慌,很迷茫,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看我,所以我会给自己「找标签」,比如「名校毕业」「家境中产」「品味不错」等等,也会买自己觉得没有必要,但认为工作环境必须的轻奢包。正是因为,没有别的可以定义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也会期望,通过自己买什么,用什么,来确立自己对于外人的形象,或者是标签,活的小心翼翼。当我真正有产出之后,这种焦虑消失了。你想要了解我,我会给你看我写过的文章、做过的事、我的各种经验……这些才构成真正的我。至于能完成上述成果的我,究竟穿的是几十块还是几百块的衣服,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乔布斯天天牛仔裤,也没有人因为他穿牛仔裤而轻视他。”总结一下,很有趣的心理,当你「不是什么」的时候,反而会特别希望通过「消费」或「标签」来定义自己是什么。此时,我读什么学校、有多少工资、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读什么书这些构成了我和别人眼中的我。当你内在认可自己「是什么」之后,你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于自己「生产」了什么,不在于自己「消费」了什么,这种焦虑感就会随之淡化。此时,我做过什么,帮过谁,达成过什么成果这些构成了我,和别人眼中的我。想要焦虑逐渐消失?专注于自己的「产出」而非「消费」即可。消费不能让你真正进步,但产出可以。拓展一下,可以说,这是一个善于营造「错觉」或者「虚假希望」的时代:让你认为买的足够贵,自己就会足够优秀且有钱;让你认为只要付出足够的钱整容,自己就可比肩刘亦菲范冰冰;让你认为只要站在风口,毫不费力就能成为那只飞起的猪;让你以为只要拥有明星同款,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接近明星(其实不吧,人家靠用这个赚钱,你因用这个花钱,反而显得更遥远了不是么);常有人讨厌我,因为我总容易让人家觉得「没有希望」——但其实这种希望本身就是虚假的,为什么没有人讨厌吹泡泡忽悠的人,反而厌恶把泡泡戳破的人呢?只能说是人性。还是那句话,真的变好很难,感觉自己变好很容易。但当你沉迷于后者的时候,你就会很难发现,你其实已经失去了真正变好的机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