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班记】表扬信能带来什么
眼看就到学期末,我还俯身在办公桌上认真地写着一张张表扬信,这次是要表彰在汉字默写中成绩优异的同学。
桥梁书有同事从身边走过,笑着问道:“你这一学期都发了多少张表扬信啦?”我略一思索:“至少三百来张了吧!”脱口而出。而后又细细一算,其实不止。
从我一开始规定每集齐十张表扬信就可以到老师这里来兑换一本书以来,目前已有35位同学先后兑换成功。再加上有三位同学已经达到了第二次兑换的要求即十五张表扬信再次兑换一本书。如此一来,我至少已经发放了400张以上的表扬信到他们手中。
“看来表扬信还是有作用啊!”同事感慨着。我不知道她这么说的具体依据是什么,按照大部分人的惯用思维,评价一个班的标准往往是考试分数。或许是因为上次的期中考试成绩,所以大家觉得我们班学生学习状态好应该是与我实行的奖励机制有关。
奖励机制与学生分数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个我还真不好说,但我在反思自己实行这一套奖励模式的利与弊、得与失时,我所看到的是另一回事。
那就是孩子们的阅读现状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按照我开学时的设想,凡是在语文学习中有良好表现或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我都会发放表扬信。明目很多,比如识字测试、阅读打卡、单元测试有进步、汉字默写成绩出色,以及平日课堂上盖在他们课本上的印章每达到十个就可以换一张表扬信等。
但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最终得到十张表扬信的同学都可以到我这里兑换一本课外书。正是因为秉持着想方设法也要把阅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与习惯这一初心,我才敢大张旗鼓地使用奖励。
心理学认为,奖励与惩罚都属于行为主义学说。即通过对某一举动与行为的强化认可来使行为者达至驱使者的要求与目的。也就是说奖励与惩罚只是在对孩子的行为本身进行反复训练后的肯定与否定,而对于孩子内心的驱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得知我在班上对学生实行奖励后,一位朋友很是不屑地鄙视了我几眼。然后反问道“你难道不知道奖励与惩罚都是不人道的嘛?”我没有与她争辩,我自知理亏。但我仍想一试,我会小心翼翼,我会谨慎操作。
人们常说,每每表扬一部分人时,就是在伤害另一部分人。为了把伤害降到最低,我只给获得过表扬信的同学集体拍过两次照,尽量不将获得表扬信这一事件扩大影响。相反,我倒是淡淡然地发给每一个人,而就他们所做的事大肆表彰。
同时,我也尽量扩大获奖面。一是降低获奖难度,二是增加学习活动。很多活动几乎是人人都能参与,绝大部分都能获得表彰。
也有不少专家认为,过度的物质奖励会使孩子只是朝着物质本身行动,而非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与活动。我也在想,书籍算物质奖励吗?如果算,又如何解释它于人类精神的意义?
所以,我对自己说:这是精神奖励。而以书作为奖励就是引领孩子踏上阅读大道的最佳方式。
忐忑中,摸索中,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一天早晨,徐欣煜递给我一本少儿版《红楼梦》,“老师,这本书借给你看!”我忍不住想笑,我何时找她借书了?她咋就想借书给我看了吗?怕我在家没书看吗?又有一天上午,余铂辰举着两本《米小圈上学记》无不得意地对着我喊道:“老师你看,胡嵩岳送给我两本书!”好好的咋还送起书来了呢?应该是交换阅读吧,我这样想。又一日下午,饶芸芯又告诉我说:“老师,姚名博送了一本书给我。”确定是送的吗?还是只是给她看看而已?我得去问问清楚。
就这帮整天在教室掉铅笔、掉橡皮、掉作业材料的人儿,竟还相互送书、借书了?他们明明还是懵里懵懂的熊娃娃,咋还懂得送书了呢?我既惊讶于他们的举动,也欣慰于这样的局面。
而再来看看他们每日的阅读打卡,似乎已经找不到还在读纯图画书的了。他们对于文字阅读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原本计划一年级上学期以阅读图画书为主,为此,我特意准备了好多好多的绘本ppt,还买来了近百本纸质的绘本。如果交换阅读到位、顺畅,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学期读完这些绘本,我就心满意足了。
结果却是,自从学校发了一本《小屁孩上学记》之后,同学们阅读文字书开始流行。借助于拼音与书中少量图画的帮助,他们在文字阅读中稳步行进着。
尤其是家长们的推波助澜、奋发向上,很多家长都为孩子选购了整本整本的故事书、童话书,甚至一系列的整套主题书籍。直到昨天我开始在网上为孩子再次集体买书时,我才发现我好为难。
按照我的计划,下一学期我们重点读桥梁书即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时期的书籍。可我却有些担心这对于阅读已经走在前面的孩子会不会过于简单。
回想起开学初的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在想怎么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怎样让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不知不觉下来,表扬信一张张发出去,又十张十张地收回来,孩子们买的书、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还开始了互相送书。连入学时只认得二十来个字的廖欣雅前两天都对我说“我妈妈要再给我买书,之前买的都太小本了,都是画图,字太少。”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划着。这,才是我看到的表扬信所带来的最大功效。
而我更想看到的是,即使没有了表扬信,没有了老师为他们兑换书籍,他们也依然能够自然地每天阅读,就如一日三餐般正常。
诚如那天我在家拿出手机,收听孩子们在微信群里背诵着《成语儿歌》,儿子诧异地看着我:“老妈,你这是想培养48个我吧?”因为当年,我就是这样领着他走上阅读的。
我被儿子的话逗笑了,也打趣他:“当年,你可是为了吃肯德基才背的。”如今,他的嗜书如命早已胜过我。他从读书中获得的快乐与成长也使他愈发地热爱阅读了。
“只要他们有你这么爱读书就好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