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成为一位高手?
之前以为人类区别在于智商,而实际上区别于认知!
这个世界区别于两种,一种永远活在舒适区中,另外一种是不断的死磕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今天推荐一本书是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用理科生眼光理解世界》,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 、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一、思维方式的改变
从文人思维向理工科思维转变。
以前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需要的技能不是逻辑推理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是非善恶,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
这也许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对事件做美学评价。即用所谓价值观判断好与坏。低端文人研究善恶,高端文人研究美感。影响到普通人,就是讨论评价事情的思维模式总是从道德层面批判、从美学标准挑剔,而这些观点多是主观判断,缺乏证据,经不起逻辑推敲。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活动范围变大,流动性变高。脱离了熟人社会,减少了道德束缚,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娱乐社交、生活学习、工作休息、消费购物、甚至对公共(非公共)事务发表意见,每做一个决定都可能渐接的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文人思维已经很难给出有效指导。这时需要学习锻炼加强“理工科思维”。
作者所说的“理工科思维”的起源是一种“tradeoff”——取舍思维。取舍思维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权衡利弊得失,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必要时妥协退让,寻求第三条道路达到双赢的结果。不是非此即彼极端思维,不动不动不惜一切代价压上全部筹码。
我觉得理工科思维,除了取舍思维之外,更该是一种科学思维。这种思维要数据、重证据、讲逻辑、经得起实验、能指导实践。
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起码能做到不盲从,不轻浮。既不会轻受谣言蛊惑,也不会对转基因老中医这些问题未经研究调查就轻易开喷。
二、可以控制的唯有“自控”
在中国,社会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中国的励志书喜欢讲“人脉”,或人脉的衍生领域。而日本则强调“品格”、美国最爱谈“积极正面的思维”特别重视自尊和自信。
撇开成功学、鸡汤、名人名言、巨头八卦,真正能决定成功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排除智力因素,不管成功的目的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还是人际关系、职场成功还是社会地位,最能决定成败的只有自控。
自控需要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像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要消耗能量,还是一种有限资源,用在了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用多了还会疲惫。做选择决策、冒险、集中精神都会消耗意志力。并且美女、哪怕仅是美女照片,真的可以降低男人的意志力。
好在意志力也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补充能量的方法提高意志力,如补充糖分可提高意志力。还可以像锻炼肌肉一样增加意志力的容量。
怎么锻炼意志力?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可以通过坚持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它事情上。尽量做自己不太愿意或不习惯做的小事,如每天上班坚持爬楼梯,能坚持半年的话,增加的意志力,可能就够把烟给戒了。
三、学习压榨一本书
读书分三层次:为了娱乐消遣而读、为了信息而读、为了理解而读。
前两层随心随性,这样的书价值有限根本不值得压榨。要说的是第三层,这种对为了获得见识以及高水平的思维方式,提升人的思想内力,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而阅读的非虚构类的书。
这种书一般有三个基本事实。
●大多数不看。
●大多数看不完。
●大多数人看不懂。
这种书才值得压榨,把书的价值最大化。如何压榨?强力研读,核心技术是做读书笔记。
在确定了一本书值得压榨之后,至少要读两遍。一遍通读,放松欣赏,不求快,能有点思考最好。第二遍写读书笔记,例子数据故事都可略过,专注于思想脉络,论证思路。读一章,写一章笔记。这样读完,书就可以扔了。
那么什么是好的读书笔记?最好写到可以替代原书的程度。这种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以及灵感;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它书或文章的联系。
做完这些,如果还能再整理一下笔记或者写一篇书评(评价一本书是十分困难的,是阅读一本书的最高境界),这样才算把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真这么做了,会发现回报是巨大的。
四、学一门手艺
如何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
《异类》一书给的答案是:练习一万小时。这个说法在某些需要天赋的领域并不适用,如艺术。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结果是零。
我们既不想成为顶尖高手,也不关心天赋的发掘与训练。单说学习一项技能,掌握一门手艺,真正关键的也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学习作为一项总括的技能的话,有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去除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可总结成以下四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
●把练习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联系;
●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⒈只在“学习区”练习
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练习的精髓就是要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在“学习区”做事。一旦学会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脱离舒适区,只在学习区练习,这个很难,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
“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乔布斯语。
⒉掌握套路
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那么基础训练练的是什么?是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下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都是套路。
套路分两种,一种以量取胜,一种以练取胜。前者动用智力填补知识就可掌握(如驾照科目一考试),后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让这套路长在身上(如驾照科目二考试的项目)。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前者跟逻辑推理、数学计算、创造性思维有关,换句话说跟智商耦合性很高,很难通过练习提高。后者则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具有高度的结构性。
二者的关系有点像CPU和硬盘,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
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把套路二“长”在身上,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换句话说就是对技能的基本功分块,然后对每一块高针对性的重复重复练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小事不做一心想玩个大的,不是专业的训练方式。想要掌握一项技能,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练习实战动作,不停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⒊获得即时反馈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自己不知道。学生把一本看好多遍,都能背过了,也只是熟悉而已。熟悉不是理解,想要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就是反馈。没有测试检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从刻意练习的角度,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老师和教练的重要作用,一旦发现练习时的错误,即时指出纠正,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要想真正成为领域专家,该怎么干呢?
●自己调研相关知识;
●独立或跟人合作完成练习项目;
●到相关单位企业实践,检验知识的正确性;
●写论文。
这个过程中有位导师给出即时反馈是很重要的。
⒋刻意练习不好玩
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用功。对学习效果而言决定性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找个无人打扰的环境中单独练习,不要边听音乐边练习。刻意练习不好玩,它要求练习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觉得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就不是刻意练习。
没有“寓教于乐”这回事,教育和娱乐是互斥冲突的。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学习要付出代价、耐力和汗水。
西赛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本来应该是拜托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