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梁庄记》读后感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249b525496c9
作者梁鸿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自然而然,语言十分精准形象,但却是来描述痛苦,把痛苦弄得这么显现。心中十分压抑,一直屏着呼吸,又长长地呼出气。
我只能摘抄一下每一章的引语了。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农民的终结?这样带着点迟疑,可能才更审慎。【真得能把农民终结吗?真得能那么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拉高到城市人吗?为什么要拉高?二者为何不能有差异地存在?或者问,城市人又是怎么来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情”在中国是很大的一个特征。】
里尔克《世界上最后的村庄》:离弃村落的人们流浪很久了,许多人说不定死在半路上。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故乡之歌》:当生命的最后一刻来临,我们将长眠在她那苦涩的泥土之中。
梁庄人们:“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就好像是一条腿插进城市,另外一条腿一直举着,不知道往哪儿放。”不知道怎么插进城市里。可能腿举不动了就落回农村吧。
作者后记:
“责备制度、批判他人是我们最普遍的反应,但却唯独忘记,我们还应该责备自己。我们也是此景的塑造者,助纣为虐者”,“如果不能对自我提出要求,那么这样的生活还将继续。”
“我们所要思考的不是简单地让村庄如何变成城市,而是我们的村庄为什么会变为如此?”是什么在影响?难道农民搬到楼上或进入城市,他们就获得了权利和尊严,社会就更加文明、安全、公平了吗!形式的改变不能代表什么,关键的是实质啊,或者有了实质,我们都不在乎形式啊!“台湾工业化比我们早二十几年,而在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台湾,村庄及传统文化仍然活在大地的角角落落里。”甚至是破旧的村庄和传统文化,但是却闪着光亮、幸福、安稳、踏实和敦厚。他是有根基的、被庇护的人。而中国呢,我们的“当代”被悬置在“半空”,显而易见地脆弱和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