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活更文800字点赞会员专题

读莫言《陪女儿高考》:笔尖下的烟火人间

2025-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豫D双人舞

与莫言《陪女儿高考》相遇,是周五傍晚在我家小区马路对面充气城堡的门口。省考试院再次进行为期两天的志愿模拟填报,已于下午5点结束。前天提醒,昨天提醒,下午放学赶在5点前,再次确认,女儿未模拟。

心酸,崩溃,无力。明明是最想护她周全的人,竟成了她眼中的敌人 。这种错位的痛苦比单纯的焦虑更磨人!

六岁小儿与小朋友在充气城堡疯玩,欢快的广场舞乐曲在耳边不停回荡,搬把板凳,守候在充气城堡门口。

“高考面前,众生皆凡人”一篇公众号文章进入视野。感谢作者摘引了九张莫言《陪女儿高考》原文。

初读,很难将文字中那个忐忑不安的父亲,与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联系起来。原来,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前,再耀眼的光环都会黯淡,再犀利的笔触都回归平凡——因为高考不仅是考学生,更是考家长,每个家庭都在这场战役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紧张与温情。

莫言笔下的陪考历程,从一场充满“玄学”的出租车之旅开始。当他盯着车牌尾数575,心中暗喜“能考575分”;瞥见268时又瞬间沉重,转头看到629又燃起希望。这种在数字间反复横跳的期待与焦虑,像极了千万家长的真实写照。信佛的妻子将考场分在本校、订到百米内的房间,归功于“佛祖保佑”,莫言虽不信神佛,却也顺着这份慰藉应和。这些看似迷信的举动,实则是父母在高考压力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找的心理寄托。

女儿临考前的状态,更让读者看到了无数考生的缩影。“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深夜十一点仍伏案复习,躺在床上还反复纠结《墙头马上》的作者、高尔基的国籍。平时贪睡的孩子,被几声鸟叫惊醒便再难入眠,凌晨四点就起身复习,频繁跑卫生间的紧张模样,恰似所有被高考压得喘不过气的少年。而莫言在旁的无措与心疼,同样真实:想劝女儿放松却怕扰乱心绪,盘算着是否给她吃安定片,既担心失眠影响状态,又害怕药物损伤大脑,这种进退两难的煎熬,是每个陪考家长的必经之路。

考场外的等待,是另一场无声的战役。看着女儿穿着红裙走进考场,莫言站在红线外,听着蝉鸣愈发刺耳,内心的不安与期待几乎溢出纸面。他观察着其他家长的反应:有人抱怨蝉声聒噪,有人羡慕他们订到阴凉处的房间,有人感慨高考的严苛与公平。当看到小胖子在开考前十分钟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众人对其心理素质的赞叹,实则是对从容心态的渴望。而这份渴望,恰恰折射出高考带来的集体焦虑。

考试过程中的波澜更牵动人心。女儿首日考试后满脸笑意,自信作文写得精彩,本以为能顺利收官,却因考卷上一个无意的铅笔字陷入崩溃。深夜一点仍忧心忡忡,莫言躺在床上默默祷告,祈求佛祖让女儿忘却烦恼,全身心投入后续考试。这一段描写,将家长在孩子受挫时的无力感与祈祷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无法替孩子披荆斩棘,只能在黑暗中默默守护。

读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触便是:高考面前,众生皆凡人。莫言不再是那个妙笔生花的作家,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家长中的一员;女儿也不是某个名人的孩子,而是万千奔赴考场的学子之一。琐碎的日常、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焦虑,与众生一样。

莫言父女的高考,已二十年整。今天品读这篇文章,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高考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分数与梦想的路上,别忘了那些默默付出的“隐形考生”,他们或许没有走进考场,却同样为这场战役拼尽全力,哪怕是弯腰,低头,也要竭尽所能地举!

高考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芸芸众生都有机会通过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