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沉思』- 01 初生之民的史诗
这段时间开始看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希望通过阅读了解美的历史。今天分享的部分包括全书的第一二两章,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初期先民对于美最初的探索。
六千五百多万年前,一颗陨石撞击到了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这次劫难并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终于形成了现在的人类。
生物界演进的极致(尽其性),产生了人类。人类潜能的开发,到了极致,是去发现和发展每一种"物质之性"。把泥土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产生了砖瓦陶瓷;把木材的特性发展到极致,产生了梁栋舟船。这种"尽物之性",即是"创造",是"天地之化育"以外,唯一可以与天地动力并列的第三种创造力。(P003)
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对事物进行改造并为自己所用,充分发挥事物的价值,这也是人类的难能可贵之处。蒋勋将人类这种创造力提升到与天地相同的地位,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三才思想”。《易传·系辞下》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三字经》里有“三才者,天地人”,这种思想也体现在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古代神话传说中,古人在那时就已经把人放在了突出地位,天地孕育人类,而人类又可以改造人类。
当一个造型的观念和某一种物质一旦联系在一起,几乎就是生物界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一个受精卵已经完成,剩下的只是等待它成长而已。如同一个"观念"和"物质"结合了, 剩下的只是等待手努力在"技术"上去完成它。(P009)
将观念上的东西变为现实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在这里人的手就变成了思想与物质的媒介,而人类也通过这个媒介去认识了解了这个世界。
人类是在这样的一步一步认识的过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创造。是生存的意志使手进步了,手的进步又促成了许多认识能力的开发和物质特性的解。手再回过头来,要求物质屈服于"技术",为这个"观念"服务。是"手"与"物质"、"观念"与"技术"互动的结果产生了我们的造型美术。中国,和其他各个民族一样,从岩石和泥土开始了他们美的故事。(P010)
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深,对于提高生存和生产能力的需求就越大,形式逐渐服务于内容。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与物打交道的过程,在水与火、石和土中,人类开始了美的历史。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爱。”人类从流汤游牧的生活改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分于一块土地上。不但利用这块土生养百谷、牲畜,也利用这块土制作了器物。陶器正是这"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远离了茫昧的渔猎社会剧烈的生存竞争,史前陶器的形制和纹饰都展现着一种进入较缓和的农业社会时的优美心情。那些延展的曲线,连绵、缠绕、勾曲,像天上的云,又像大地上的长河。因为定居了, 因为从百物的生长中知道了季节的更替、生命的从死灭到复苏,中国陶器中的纹饰除了图腾符号的简化之外,又仿佛有一种静下来观察万物的心情。是坐在田垄边"子兴视夜,明星有烂"的农业的初民吧,那陶器中浑朴、厚重的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不衰,那"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的精神想必也是中国农业传统的重心吧。(P023)
先民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生活后,远离了生存竞争,得以静下心来观察万物,这些都体现在史前陶器的纹样上,这些纹样如流水如卷云, 反映着先民最初的想象,并且随着物质的丰富,先民开始重视起精神上的发展,最原始的巫术、占卜信仰也随之诞生,器皿上的纹样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原始信仰的体现,并逐渐发展成为部落特定的图腾符号,比如蛇、熊、鱼等等。原始的陶器虽然不精致但是古朴厚重,体现着先民的淳朴自然,“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先民坐在田垄旁仰头观星的情景正是孔子梦中的理想社会的生活情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