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人文社科批判性思维

吴向东: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九个误解”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1099人  吴向东老师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师报”2018年1月10日,有缩减,这里是全文

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非教育界,都在呼吁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却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不仅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表述不一致,带有个人色彩,在课堂实践的教师也显得较为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反对。这其中都包含着对批判性思维的种种误解。如果仔细总结,定不止下面九种。理清这些误解,对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将大有裨益。

误解一:认为用“批判”二字不好,容易引起不愉快

这是望文生义式的误解。“批判”二字并不代表恶意,不是毫无理由地否定,而是依据事实的合逻辑的评判。网上常见的言语暴力,不是批判,而是毫无由头的为否定而否定,甚至是杜撰似是而非的事实的攻击。批判性思维的英文critical,本意就包括评判、批判的意思。旅美学者徐贲没有用批判性思维一词,而是用“说理”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强调:“说理就像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只攥紧的拳头”把握好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友好地发出不同的声音,批判性思维何尝不是美妙的思维之旅呢?

误解二:批判性思维就是怀疑别人总是错的

批判性思维因怀疑而起,但不能因为怀疑就认为别人是错的。怀疑可以起于偏见,也可以起于事实证据。起于偏见,就容易用捕风捉影代替证据。比如,反转基因人士看到国外有人起诉转基因种子公司,就大肆宣扬说国外也是全面反对转基因的,没有定论的事件,是不能作为证据去推理的。2016年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综合近20年的研究数据,发布了一个报告,得出了一个审慎的结论:目前已商业化的基因工程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不比传统育种技术食品更有危害,也没有影响环境的证据我们可以继续保持怀疑,但要有这样的尊重事实的态度。

误解三:批判性思维是求全责备

人不是圣人,不可能全知全明。我们要承认,人的思维受自身生活圈的影响,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就会带来偏颇甚至错误。所以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为了明辨,而不是求全责备。

健康的批判性思维,怀疑不仅向外,还会向内怀疑自己。比如:“我是否太喜欢这个价值取向了,而忽略了其它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人有偏向自己喜好的倾向,向外怀疑别人时,也需要向内怀疑自己,公平、公正、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也就是要有同理心,这样才有利于去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误解四:批判性思维就是论战

这在课堂争论中是很常见的。因为不同意对方观点,语气没有把握好,引起了对方的反感,于是就演变成了为了挽救颜面的输赢争论。所以在课堂讨论中,学会用尊重的口吻表达不同的意见很重要,这是讨论的前提。

很多两难的议题,比如中小学生要不要用手机,是很难有唯一答案的。可以用具体的事实证据争论,但没必要讲输赢。一些演讲比赛,本意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因为要分正反方比出输赢,所以容易演变为不遗余力地用偏颇的观点和片面的证据取胜的诡辩,这是要引起我们警惕的。

误解五:批判性思维是独立于逻辑的另一种思维方式

日常思维容易受个人偏向的影响,随意或不假思索地下结论和做出决定,经常会让我们后悔。而批判性思维会对日常思维进行理性评估,判断日常思维是否符合好的标准,是否符合逻辑。所以,逻辑是批判性思维的武器,是不可或缺的内核。

在很多流行的谈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文章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学生辩论来辩论去,以为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就是批判性思维,至于这些辩论是否要遵从逻辑,则很少谈论。这其实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危险,那就是逻辑的离席。逻辑是内核,缺乏逻辑的基础,就容易掉入各种逻辑陷阱而不自知。我们把自己思考的结果拿出来供他人讨论,就是为了让他人评判是否逻辑严密,是否存在偏颇和不全面。所以,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为基础的,不是独立于逻辑的新的思维方式。

误解六:类比推理是严谨的逻辑推理

归纳与演绎推理是逻辑推理的两大形式,类比推理与这两种形式不同,它的推理形式大致是这样的: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这种推理形式是不严密的,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为A和B既然是两个不同的对象,虽然有相同的属性,也定有不同的属性。如果因为存在一些相同的属性而推断某个属性A有B也会有,那就真要靠碰运气了。比如,地球是行星,有行星就有可能有生命,在太空发现了类似地球的行星,那么这颗行星就必定有生命吗?在太阳系中,火星在行星指标上是最接近地球的,但多次的火星探索,均未发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证据。类比推理作为启发新的发现是有价值的,但需要实验观察的检验。

类比推理在很多时候化身为比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大量出现。比如老子用水做比喻来阐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原文是这样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还有庄子,行文绮丽,这样的比喻更是满篇充斥。这样的文风影响了儒释道的思想表达,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常见的说理方式。而这种说理方式固有的缺陷,需要我们用严谨的逻辑去去做理性的评估。

误解七:批判性思维只要抓住事实进行推理就行了

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要区分事实和观念。思想家、逻辑学家罗素说:“有关智慧,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人的推理容易被自己的情感倾向和秉持的观念迷惑,所以罗素无比强调事实的重要性。但是,只注重事实就够了吗?不够,事实,只是推理或论证的基本条件,但要达到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要学会用概念来推理。

概念是把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用词或词组来命名。比如在探寻动物分类中的鸟类的特征时,会飞不是鸟的本质特征,鸵鸟、企鹅都不会飞,但会飞和不会飞的都有羽毛,且产卵繁殖,这些是都有的共同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动物称为鸟。形成了鸟的概念,就可以用来对其它动物做判断,比如蝙蝠会飞,但是不是鸟呢?不是,因为蝙蝠没有羽毛,是胎生繁殖的。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事实太多,如果不从事实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加以概括化形成概念,我们的思维就只能处于低级的原始状态。

原始思维一词是法国社会学家路先·列维.布留尔于1910年在他的颇具争议的《低级社会中的智力机能》一书中提出的,指的是从现象到现象,或者说是从一个事实到另一个事实的具体的思维,而不是概念思维。这种原始思维往往用于解释神秘现象,比如,“我过年烧了头柱香,所以今年赚了一个亿”,这其实是把两个没有因果关系的现象强扯到一起,显得神秘但却令人敬畏,又因敬畏而不敢怀疑。但仔细想想,多少烧了头柱香求赚一个亿的都没有兑现。原始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很流行,也是需要我们提醒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做理性评判的。

误解八:观念就是概念

批判性思维审视的对象往往是一些观念。比如,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会取得好成绩,这是观念。如果我们对这个观念进行审视评判,就会发现,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厢情愿。人有长短,在数学上优秀,并不意味着在语文写作上优秀,再怎么努力,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花了大量时间努力了也是徒劳。概念与观念不同,概念反映的是类别、规律或原理。对于学习规律来说,“努力学习”是观念,“刻意练习”是概念,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的研究发现,专家级水平是刻意练出来的,即找到一系列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地按顺序完成。如果仅仅要求努力学习,而不像刻意练习这样提供努力的方法,再怎么盲目的消耗时间去努力,也难以凑效。

再说概念,日常生活中很喜欢用大概念,这些大概念由于内涵过于丰富,外延过于弥漫,这些概念的运用时常即是概念也是观念。比如班级管理要民主,这是观念。但到底怎样做才体现了民主,需要对民主做出详细的可操作的概念界定一位学生说:“班长不听我的,他不民主”,那么是不是不听他人的建议而做决定就是不民主呢?这样的陈述很难判断如果有学生这样说:“同学们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一种民主议事的操作方式)对这件事讨论后做了投票,但班长还是不听”,这个时候就可以判定班长是真的不讲民主了。

概念需要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才有利于逻辑上的操作。反省一下我们日常的讨论,很多时候容易在概念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去做没啥结果的无谓的争论。有意思的是,在诡辩中,刻意模糊和混淆概念是常用的策略,如果我们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态度,在讨论时先理清概念,一些诡辩自然就容易被戳穿。

误解九:批判性思维尊重多元,和为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智美德。尊重多元,和为贵,从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是需要的。但批判性思维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真理与公正的追寻,这正是它理智美德的要义所在。尊重多元,不意味着放弃对真理的明辨;和为贵,不意味着和稀泥,因为“贵”而把“和”做为目的,而放弃对公平、正义的追寻。比如要不要举报要好的同学考试作弊,要不要与平时关系不好的同学合作完成探究项目,要不要用小金鱼做涂改液是否有危害的实验,等等,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会有不同的结论和行为选择。但在公平、正义面前,的确需要选择,需要勇于面对,而不能同理心泛滥,放弃公平与正义。尊重多元,不是允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还是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做理性的评判。理智美德的存在,它可以成为一种动力,让各不相同的彼此,一起反省,共同改善,共同进步。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小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