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设计的几个原则
一个大型企业的治理复杂程度在某些时候不亚于中小型国家,而大型企业通常是由初创企业发展而来。国家成立初期也要建章立制,让生活其中的人行事有据。同样,早期的制度设计也同样肩负重担,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在一个认真做事并想切实稳步求进的企业眼里,一系列好的制度就像布局合理的火车轨道,路搭好了,追逐商业的火车才能顺利通行。
下面简单介绍下制度设计方面的7个原则。
1.目的性
首先,制度设计总体要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
根据性质不同,企业的目标也略有差异。
但大部分企业首要目标都是盈利。在这个总目标下,制度的设计可能要照顾到每个细分制度的目标,比如治理结构制度目标在于划清权责,风控制度则是控制风险。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中,人员权责清晰,业务流程明确,风控措施到位,都是能有效通向企业目标的渠道。因此,制度设计时,要始终将企业目的贯彻到每一个制度中,从而形成一个制度闭环,共同走向企业的终极目标。
2.系统性
在企业总体目标的指导下,需要一个制度系统来配合完成目标。
这时,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并对所需的制度分门别类,每个子目标下统摄一个子系统,并由它们共同完成企业的系统性设置。
而该系统的设计需要是缜密、无遗漏的。
任何一个没有被考虑到的目标以及文本细节都有可能给企业制度系统的运行带来障碍,并由此导致企业方向的偏离。
3.相关性
相关性看来很简单,但事实上常常会遭到忽略。因为一些企业会认为所有企业在早期都基本一样,并没有多加考虑自己企业的特点所在。
不管从治理制度还是业务制度来说,没有任何两家的企业制度会完全一样。
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匹配合适的、高度关联性的制度。
4.针对性
如果说相关性主要关系到企业情况与制度的匹配,那么针对性主要指的在企业内部架构设计上应该要重点关注某一些特定企业的特殊情况。
比如:
国有企业设立要倾向于关注三会之间的权责界限与流程;
金融类企业需重点关注业务程序及风控措施。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可能存在自己隐性的内在需求,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5.阶段性
阶段性考虑是一个非常重要但经常被遗忘的原则。
有一些初创企业很有激情和野心,要在X年上市,所以一切制度都要按上市企业的来。
按上市企业去要求自己没有错,但错在如果按上市企业的制度来设计他们自己的制度,可能他们很快就会因为负担不了制度运行带来的成本而无法继续前进。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程度的制度来规范。
阶段不同,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就不同。保持向上的心很好,但却时刻不能忘记企业所处的阶段。
6.可持续性
在阶段性的基础上,制度设计需要给企业成长保留一定的空间。
初创企业的制度设计,至少要保留2-3年的可持续性。
在设计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当前可以预见的某些因素,给企业在规模和业务上留下足够的发展余地。
若设计完成并开始执行不久,因为企业可预见的发展带来制度的修改,一方面耗费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会让制度执行者手足无措。
7.可执行性
再好的制度,最后设计出来也需要被执行。
不被执行的制度会形同虚设,自然也不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任何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在设计之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制度本身的可执行性。
某些足够正确但是缺乏可执行性的制度也不会是理想的制度内容。
只有被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充分有效执行,一切的制度才会变得有意义,前述的原则也才有价值。
【结语】
只有把制度架构处理好,企业才有据以运行的规则,才能保障后续的发展规范运行,才有坚硬的内部力量抵御多变商业海洋里的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