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三白瓜
我第一次尝试三白瓜,还是在七八岁的时候。那年冬天,我因为睡土炕上了火,嘴唇上冒出了几个燎焦泡,嘴角也起了口疮,而且晚上经常流鼻血。奶奶先是熬了绿豆汤,让我半夜起来喝它败火,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于是,几天后不知道爷爷从哪里抱来一只大约有四五斤重的白西瓜。奶奶小心翼翼的用菜刀在瓜的一头镟开了一个圆圆的口子,倒出了瓜汁。说来也真是奇怪,我喝了这种无色无味的瓜汁后,当天晚上枕头上再没有染上鼻血。第二天晚上,在奶奶的经管下,我再喝了一小碗瓜汁,两三天后嘴上的口疮和燎焦泡就不治自愈了。爷奶告诉我说,这种白皮白瓤白籽的瓜名叫三白瓜,它败火特别好,也是咱们这块的特产。
从此,我就算认识和初次尝试了三白瓜。
我的家乡万荣县地处晋南平原的峨嵋岭台地,是一个瓜果之乡。每到农历七八月,各种瓜果桃李到处飘香。但是我始终认为,家乡的三白瓜是精品中的极品。我之所以这样自吹自擂给家乡的三白瓜做广告,并不是信口开河式的“娘家妈夸女儿”,更不是空穴来风在胡吹冒撂。我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原因之一:土质优点。川流不息的山西母亲河——汾河,在家乡以西五公里的崖下,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交流汇纵,滔滔南下。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因受地理结构的影响,土质含沙量较大。打个比方,别的地方下雨之后,两三天之内农民不能下地,原因就是土质黏性大,无法耕作,就连走进田间的小土路,鞋子也会常常被粘拉下来。但是,在我家乡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雨一停太阳一照,路上就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泥泞。田间里潮气朦胧,土质既湿润又疏松,非常适宜耕地拔草和施肥。从土壤学的角度上来讲,含沙量高的土壤必定含糖元素高,因此种植的瓜果口感自然好。原因之二:自然环境优越。家乡一带没有矿山,没有污染,地平线上没有河流,土地一马平川,历史以来就是原生态农业区域。虽然距离黄河与汾河五六公里,但是上下落差大,我们位于”两河”之东高高的崖上。真的是“近水解不了近渴”呢!自古以来人们浇地和生活的水源靠的是深井,素有“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之说。这些年,虽然引黄灌溉工程已经实施,黄河汾河也在环保治理下,基本上再没有污染了。人们的农作物经常能够浇灌到黄河水了。但是三白瓜则利用的是自然降雨灌溉,不适宜大水漫灌,因为大水漫灌容易刺激根系,会使瓜秧败坏死亡。雨涝了它长得大,雨少了长得小一点。因此说这里的三白瓜是绝对的纯天然的绿色农副产品。原因之三:三白瓜适宜人体的矿物质丰富。我是吃三白瓜长大的一名万荣县西人,是正宗的三白瓜产地人。经常吃三白瓜的人都知道,三白瓜在饭前饭后、暑天冬天,任何条件下都是可以食用的,从不坏肚子,更能败火消炎。三白瓜本身到底储藏着什么神奇的灵丹妙药呢?目前还没有饮食专家对此有准确的定论,但是都说它适宜人体的矿物质元素很丰富。家乡父老乡亲的间接总结很直白,他们说,种了三白瓜的土地,十年之内不能再种瓜了,因为它把地里积攒的各种营养一次性的吸收了,如果再种瓜,就会有严重的死苗现象。四十年前,三白瓜由于还没有被更多的“吃货”们所熟悉,加之它没有西瓜的甘甜,没有甜瓜的放香,没有菜瓜的实用,而且无色无味,口感清淡,因此它没有商品市场,都是人们随便在地头的边边角角,或是沟沟坎坎的地方种上几窝,农家人用于它清热解毒。没有人想到把它作为商品来开发。近十几年来,随着绿色食品的开发,三白瓜才作为一种保健食品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于是,年复一年,面积在不断增大。加之政府部门的推介宣传,三白瓜终于由小打小闹到大面积推广,它们一个个穿上了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衣裳,堂堂正正,趾高气扬的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美食家餐桌上的食物。家乡的许多父老乡亲,也年年在发着三白瓜的财了。
据了解,三白瓜在全国绝无仅有,这个特色的瓜种也只能生长在我家乡这块黄土高坡上。如果说,当初三白瓜还是一只土头土脑的丑小鸭的话,哪么如今的她却变一只栩栩如生的白天鹅。这只洁白的天鹅鸟从黄河岸畔飞来,飞过了茫茫的田野,飞过了浩瀚的天空,飞过了城乡结合部,飞到了高楼大厦遍布,熙熙攘攘的城市。 你听,每天大清早,街道上和住宅小区就会远一声近一声的传来”三白瓜啊,三白瓜!”的叫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