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摘抄——今日的思考,有意义的学习

2024-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下雨了心乱

1、今天所学,为什么你最近直播阅读的激情会少了很多?

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你在耗时费力练习的同时,大脑在默默地执行用进废退。把时间拉得太长,频率搞得太低,重复次数太少,会使大脑自动降低此项活动的重要性,不认为它是必要的,不认为它是必需的,于是,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阻力。

那是因为自己时间太短,重复次数太少,我的大脑自动降低了此项任务的重要性,认为并不是很必要,重视度不是必须品,自然就有很大的阻力去完成。

2、为什么最近这段时间写作文章的字数越来越多,写得文章质量越来越深刻?

有意义的学习,往往是复杂且又系统的,我们都知道心急不得,不应该急于求成。但,所有细节上的专项练习,最好是专项集训,重复数量要足够多,重复频率要足够高足够密,即,短时间内足量重复 —— 这也是我对所谓努力的定义。

个人感觉我最近大部分时间基本花在了写作思考上面,花了大量时间来修改文章,已经对文字的打磨,可是说是写作的专项集训。重复数量足够多、重复频率足够高且颗粒感十足,做到了短时间内足够重复,写作自然水到渠成了。你可以想象一下,为什么以前坚持了写作很多年却没有很大长进的原因,平时的训练时长少、训练强度不够、没有做到短时间足量重复,输入的内容也是比较少,自然无法有高质量的输出。

想清楚一点,我慢慢看清楚了学习的真相。短时间内足够重复。

还有那个图文功能的发布,以前没有基础,根本不敢尝试,现在基本上能够看懂PS设计图、PPT设计原理,能够运用各种线条、矩形矿、光影等来塑造图片高级感,让图文显得更加的高级一点。这是因为那段时间短时间的足够重复做作品,尝试了各种功能的基础使用,让我逐渐看到了什么才是图片的审美,做作品的基本思路的建模,所以现在看什么设计都好像能够懂。学起来也没有什么压力。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学会了这种技巧,我现在对什么技能都愿意尝试,好像也没有什么难度。干就完了,足够干、使劲干,一定可以学会某种技能。

说不定未来我还可能会写编程、做设计、说英语、做短剧编辑,什么样角色都可以实现。

3、你以为你会了,经常会用的某个技能就完成会做好这个事情,却往往事与愿违?

调用近似连接、近似网络,近似完成任务,是一种越来越强大的习惯,当它强大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会变成彻底下意识的习惯,自己完全意识不到,并且常常伴随着洋洋自得。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感受,随着岁数的增加,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不是因为新建连接新建局域网的难度增加了 —— 事实上,应该是越来越容易才对,因为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还有过去建立了现在暂时用不上的连接和局域网能循环利用呢。而是因为旧的近似连接近似局域网的竞争力太大了,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它们的竞争力还被培养得越来越大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过度自信。当你会的某个事情,常常会用经验来对事物做出判断,缺少对事物足够多的信息搜寻,就对事物做出判断了。?

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什么叫近似值,事物又有什么联系呢?与类比的观念类似吗?还是指出近似与本质之间还是存在差异,因为打比方忽视了本质区别,忘记了本来的效果?

4、想起来,前段时间里,叶老师让我写个脚本,我半天没有想出她的本意,并没有好好对待这件事,后来一段时间她生气了。以为我对摄像、摄影这个事情并不太感兴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我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没有想明白,当时的我,以及现在的我,仍然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

注意不到就不存在。 反过来也一样,不知道就注意不到。 你不知道这个原理,你不知道这个原理,你不知道大脑最擅长干的就是调用近似网络,近似地完成任务,那么,你就注意不到自己正在调用近似网络,你就不知道你自己正在那么干,你也不会知道你的所谓完成只不过是近似完成,当你最终把复杂任务搞砸了的时候,你只是一脸问号,脑子里根本就没有答案。

就像现在,我仍然不知道我到底给叶老师传递了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可能我从来就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情。

5、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刻意练习。按照他们一致的说法,刻意练习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练习的难度,不断突破舒适区,否则,更多的练习不仅不会带来进步,还会导致一定的退步。

练习就要努力,即,短时间内足量重复。那么刻意练习呢?关键在于哪里?我觉得:

刻意练习关键在于,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调用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致力于新建连接新建网络,而不是调用近似连接近似网络。

6、为什么最近用了飞书计划,每天量化自己学习任务,看到自己进步,拥有良好的检验标准,更容易做好这件事?

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什么,哪怕在起点上,就可以为目标制定一个 “检查列表”,罗列学好做好的关键衡量指标…… 这个列表就是启动元认知的关键,就是调用并集中注意力的目标。所以,别管学没学会,别管练没练好,要事先把这个列表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越来越轻松地调用注意力去关注、纠正、改良,直至成功验收。

量化自己任务指标,并且给自己可以看到的奖励,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做好这件事。

7、你想想学习一个新技能时笨拙的样子,是不是逐个目标学会,单个线程学会之后,然后是练习多线程组合,最后,将大量的线程动作成为了后台无意识的任务呢?

当我们习得一个新技能的时候,它可能需要我们完成多个任务,并且多个任务之间还可能需要相互协调。比如,蛙泳,这个对初学者相对最友好的游泳姿势。它需要起码三个动作的协调,上臂的动作,下肢的动作,用嘴巴呼吸的动作。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忙不过来,因为关注这个的时候,就顾不上那个,关注那个的时候,又忘了这个……

我们逐个练,然后再尝试组合其中的两个 —— 这需要很长时间…… 直至熟练之后,再尝试组合所有动作 —— 这还需要很长时间…… 终于能熟练组合这三个动作了之后呢?就能游得很好很快吗?显然并非如此。这时候才发现,还有更多的细节需要注意,每个细节的微调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幸运的是,这时候我们已经有余力注意那些细节了 —— 但,更准确的说法是,熟悉就是卸载负担。但,熟练不是尽头,因为 精通就是无负担。

当我们对一个流程足够熟悉之后(当然是通过短时间内足量重复),还需要大量的重复(当然还是通过短时间内足量重复)…… 终于,完成这个流程就可以下意识完成甚至无意识完成了,不用再像最初那样,要记住步骤,注意衔接,核实质量…… 于是,我们那几乎只能单线程的注意力就相当于把这一部分负担彻底卸载掉了,同时需要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感觉轻松自如。

虽然我们的注意力几乎只能单线程工作,可实际上,这世界所有最重要的活动,本质上来看都是多线程的。

天下最大的技巧,只有少数人最终能掌握的所谓神技,本质上来看,其实都一样,都只不过是把多线程中的每一个线程都逐步通过大量的重复将其变成下意识甚至无意识即可完成的工作。就好像电脑上的现代操作系统那样,把大量的线程彻底变成后台任务。

真的太真实了,我就是这样学会写作的,当初收藏每个好词好句,然后每天抄写我想学习的内容,足够多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之后,就可以写文章了,写到100字,不难了,现在打开电脑就可以写1000字,直到现在随时都可以使劲写到4000字了。目前,写作的输出技能,已经成为我的后台任务,毫不费力就可以开始。不需要耗费我太多的能量,逐渐卸掉了负担的过程。想想现在手打字是不会非常快,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打出大量文字来了。成为我的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技能。

8、为什么自从那次被比较之后,我没有动力去拍摄和剪辑了,我自己也一直没有弄明白?

因为被关注,还同时被那么多人关注,你的大脑突然紧张起来,它希望自己不出任何错,每个细节都能做好…… 突然之间,那几乎只能单线程工作的注意力被多方同时瓜分,哪儿哪儿都不够用,于是,大脑彻底失去了对肢体的支配能力。它不是从此之后就再不能支配了,而是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做不到了而已……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聚光灯效应最多发生在比较过程中。当人们发现自己做得不如他人好的时候,会产生自己的差正在被所有人看到的错觉。大脑最怕死,社死可能是最可怕的死法 —— 天下最令人恐慌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比真实死亡更靠前的,竟然是当众讲演。

比较其实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拿自己的当前的状态和他人当前的状态相互比较”。这种横向比较比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各自的当前状态其实是之前积累和改良的结果。一旦比较失败,就失去了动力,养成了习惯的话,就会形成 “固守型人格”(fixed mindset) —— 只做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 问题在于,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并不多。并且,做得更好,除了要练得更多之外,从大脑结构来看,更依赖学得更多,大脑里没有孤岛,任何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局域网其实都有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但,横向比较经常失败的结果只能是固步自封。

真正有意义的比较,其实是 “拿自己当前的状态和自己过去的状态进行比较”。通过这种纵向比较,首先它无法让你忽视这期间努力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让你清楚地感受到努力的作用。这个习惯会养成 “进取型人格”(growth mindset)。因为反复经历过从笨拙走到熟练的过程,不仅更加自信,也可以更加轻松地专注于自我修炼。与此同时,越发地不在意也没时间进行无谓的横向比较。所谓 “心无旁骛”,最大的 “骛” 可能就是很想比较了。

原来我被比较是因为, 在聚光灯下,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一下子被放大,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让自己差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的错觉,内心感觉到很羞耻。这种羞耻感是来自“聚光灯效应”,一下子站在台上,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拿自己的当前的状态与他人当前的状态相互比较”,这真的是致命的比较缺陷啊。这种横向的比较缺陷在于,忽视了各自当前的状态其实是之前积累和改良的结果。一旦比较失败,就失去了动力,养成这样的习惯,就会成为“固守型人格”——只做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问题在于,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真的不多啊。

并且, 想要做得更好,除了要练习更多之外,从大脑的熟悉程度来看,我们需要学得更多才有可能将及技能练得更好啊。任何技能的进步肯定是需要你持续不断调整、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啊。所以,这样比较失败的后果就是只能是固步自封,接受不了别人对你的刺激。

真正的意义的比较,其实是“拿当前的状态和自己过去的状态进行比较”。通过这种纵向比较,你更容易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呈现出来的不同作品效果,也能够清楚享受到努力后的过程,收获喜悦的幸福感。这个习惯就会养成“进取型人格”。因为反复经历过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不仅能够更加自信的蜕变,也可以专注于自我修炼带来的轻松感觉。

此时,你可能没时间专注比较横向比较了。更容易满足当下做事情的快乐了。

9、为什么孩子平时那么自律,可是一到了乡下就会变得不那么不受控制了呢?

大脑的超级可塑性,原本是这几十万年里进化的绝对优势。突然之间,在智能设备成为新的人体器官,媒体统治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大脑可塑性变成了极其危险的功能,它可以被塑造得多好,那么,更大程度上,它就可以被破坏得多狠。

只不过是十年时间,相对于几十万年的历史,这真是转瞬之间,白马尚未来得及过隙,一代青少年中绝大多大脑的大脑皮层就已经成了废墟。也许我们可以重建,但,哪怕拆除并清理那些废墟就有可能耗尽所有的资源…… 非常无奈。

保护自己的注意力,注定是下一代人最核心的生存技能 ——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所以也不在意。

10、为什么自己现在越来越会写作了,本来写作这件事与别人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只是加上了时间这个词语,好像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人和人的差距,在起初十很小的,甚至是看不出来的,哪怕你已经勇于去做那些要做很久才会有收益的事情。但是呢,只要你开始做了,那差异就会一直存在,虽然比尔呢不一定看得出来。

然后,你和别人,就像从一个原点开始出发的两条直线,随着时间推移,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之后,慢慢地形成巨大、不可逾越的差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