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那顿史上最有名的饭局——读《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2016-02-21  本文已影响232人  雪小暖

      其实《秦崩》刚看完的时候就打算写一篇读书笔记,但是由于那本书写的过于好看,让我迫不及待拿起它的下篇《楚亡》读起来。原想着一边读这本书,一边抽空写上一本的读书笔记。可是没想到《楚亡》写的更加精彩,精彩到不一口气读完都有点亵渎的感觉。可是等到《楚亡》读完的时候已经到了年跟前,七八天忙东忙西,也没有条件写读书笔记。等到年过完的时候,又开始看《白说》了,一来二去,文债已经欠下不少。

      言归正传,《楚亡》这本书是从那场史上最有名的饭局开始的,那场饭局自然就是鸿门宴。虽然这顿饭已经吃完两千多年,之前高中课本里面也学过。过了十来年,现在能记住的名句也就剩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竖子不足与谋"这两句。直到读到李开元先生这本书以后,我才意识到这场饭局是多么的神奇,尤其是这场饭局中的人以及每个人的命运,让这场饭局越发的引人入胜。

       大致介绍一了下当时的场面:

       项羽居主座,刘邦陪在右手,刘邦的对面坐着亚父范增,张良坐项羽对面,背对大帐入口。吃了一半,范增授意项庄出来舞剑,伺机干掉刘邦,项伯见状也站出来与项庄同舞,护着刘邦。危机时刻刘邦的妹夫樊哙持盾冲帐,被项羽赐酒赏肉,同时也解了刘邦的围。张良支招让刘邦借口身体不适赶紧回自家大营,并且独自留下拖住项羽与范增,以争取时间。等到张良也走了以后,项羽回过味来,让陈平去追张良问话,又被张良用话挡回来。一场饭局前后经过不过几个小时,登场人物不足十人,可以说,除了当时一头扎进咸阳城搜集户口典籍档案的萧何以外,那个时代的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

      可是,如果读书不够仔细的话,会漏掉一个最最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的登场,左右了上面出现的这些重量级人物的最终命运。而彼时彼刻,这个最最重要的人正扶着一只戟戳在账外。他的名字,叫做韩信。

      先说韩信。

      许多年以后,当韩信在长安未央宫的钟室内面对行刑队时,一定会想起萧何在汉中追他回来的那个夜晚。

      很长时间以来,韩信一直给人一种错觉,觉得他是刘邦手下最能打的一个将领。但是本书作者指出,事实上到了楚汉之争的后期,韩信与刘邦更多地来说是一种合作关系。与彭越,英布的角色是一样的。刘邦从始至终都没有把韩信当成自己的心腹。如果把刘邦比作一家创业公司董事长的话,首先他的心腹是最早跟着他从沛县时代就一起混的那帮兄弟。比如樊哙,夏侯婴,萧何等,后来又加入了张良。至于陈平,则是刘邦用来威慑和制衡他这帮兄弟的一个重要砝码,这一点后面讲陈平的时候还会提到。而韩信呢?他其实是职业经理人,而且是TOP1的那种。

      我们看小说演义的时候总是热衷于弄出一个战力排行榜,比如《三国演义》里面”一吕二赵三典韦“,《隋唐演义》里面以李元霸为首的隋唐十八条好汉等等。而在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如果也有这么一个榜单。项羽无论是指挥打仗,还是个人单挑,排行第一是毫无疑问的;排第二的是章邯,领禁卫军一举击败陈胜吴广起义军,又领着刑徒军与项羽长期对峙直到秦灭,战力也只比项羽稍逊;而刘邦,指挥部队破武关,一举击破秦军最精锐的近卫部队而后能得了咸阳,指挥能力也能进三甲。而韩信到底有多强呢?这么说吧,楚汉相争最初是刘邦与章邯先打,而章邯是与项羽穿一条裤子的。这相当于第三名挑战第二名加上第一名,要说能打赢,估计连刘邦自己都不相信。直到韩信加入以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干掉了关中的章邯,又北上灭了齐国(虽然这里面郦食其的功劳最大)。然后提三十万儿郎南下,给楚霸王来了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如果说项羽,章邯,刘邦的战斗力堪称为国士,那么韩信身上还需要加一个限定词——”无双“。

     ”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国士无双的韩信,最后的命运为何又是如此悲惨呢?

     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人家刘邦弄个创业公司,最后虽然成功上市,可是人家其实是打算搞成家族企业。韩信只是职业经理人,绝对不能从CEO上升为董事长。而你这个CEO的能力又太过强大,万一拉上一帮人马出去创业,那就没人能治得了你了。所幸一不做二不休,先搞掉再说。

     第二,是年龄,年龄决定了价值观。韩信比刘邦小二十六岁,就算他真的不想造反,刘邦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而皇上要杀大臣,只需要一个怀疑谋反的念头就足够了。

     鸿门宴上扶着戟的那个韩信,看穿了比自己大五岁的项羽成不了事,转身投了刘邦,成就刘邦霸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国士无双。可惜十年后的他,却看不穿那个已经坐在皇位上的刘邦,死在了自己三十三岁的年纪,并且夷了三族。

     据说,韩信为刘邦打下天下立了汗马功劳,刘邦曾许他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没想到后来被陈平设套,萧何骗进未央宫,被塞进一只麻袋里,挂在钟室半空。上见不到天,下碰不到地,然后被削尖竹子活活弄死。可见什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都是皇上给臣下画的饼而以。

      既然上面那段提到了陈平,接下来就写陈平吧。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把书里面那些人物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做类比。韩信差不多就是当时的周瑜(帅,能打,死得早),张良可以说是法正与郭嘉的混合体,范增是荀彧,樊哙是张飞,项伯是蒋干,而陈平,几乎就是贾诩的翻版。

      前面说到,陈平一开始是项羽这边的,以他的精明,也看的出来在项羽这边呆着迟早成为别人刀下的“鱼肉”。于是乎,陈平以项羽手下”军统“头子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刘邦非常恰当地让他担任了自己这边负责机要情报的护军中尉。

      这一人事安排,是可以写进管理学教案的。因为此时的刘邦,需要一个可以制衡自己原来那帮沛县人马的家伙出来,那帮老兄弟因为资历太老,刘邦自己根本管不住。所以需要陈平这样与沛县那帮老兄弟没什么瓜葛的人出现专门做监视刺探的活,以震慑住那帮家伙。

      而陈平也知道他自己是一种拉仇恨的角色,必须永远抱着最有权势那个人的大腿,否则自己一定会死的非常难看。所以也就能够理解刘邦死后他投靠吕后,吕后死后他又跟周勃一起拥戴刘恒上台,最终独相数载。能够做到毒士贾诩这个境界,历经三朝不倒并能得善终。陈平的IQ与EQ之高,实在匪夷所思。

       说了两个刘邦阵营的人,接下来要说说范增。

        罗永浩有篇演说词,叫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奋斗》。而范增则用自己的死诠释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看本书之前,我对范增的认识仅限于前面说的那两句名句,和最后因为项羽中反间计而被抛弃,最后死于路上。但是在本书中非常明白地指出,那个反间计实在太小儿科了。以至于近两千年之后的乾隆皇帝读到这段,都觉得像是儿童睡前故事。范增之所以被逐,最后死于半道。其实与三国中荀彧的自尽是同一个原因。荀彧自尽是因为作为颍川集团代表人物的荀彧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复兴汉室,但是他发现自己一心辅佐的曹操封魏王加九锡之后,愈发跋扈,有了篡汉自立之心,击碎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理想主义者往往不怕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种种苦难,而会恐惧于理想的最终破灭。所以,自杀就成为了荀彧的唯一选择。

      范增也一样,他加入项梁的队伍,一心辅佐,贡献自己生命的全部光和热,无非是为了心中那个楚国的复兴之梦。直到项羽杀了义帝之后,才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终究只是镜花水月。因此,不用什么反间计,范增心中自然就与项羽代表的项氏集团有了疙瘩,这种疙瘩无法解开,成为最终套在自己脖子上的那根绳索。与其说说范增死于背疮崩裂,不如说范增死于自杀身亡。

      再来说说项伯,这个家伙是那个时代最缺心眼的人,第二名是项羽(想想那个曹无伤的下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感慨,这项伯真适合混个黑道,而不适合混政治。适合混黑道是因为这家伙太够义气了,仅仅是因为当年张良曾经帮过他大忙,他就一而再再而三的报答张良,顺带连刘邦都报答了。鸿门宴上不但救了刘邦,全了朋友张良的面子。后来鸿沟对峙的时候又帮着侯生说话,把刘邦他爹从项羽手里放出来,送还给刘邦,让后来的刘邦可以毫无顾忌地跟项羽一决雌雄。这种身在楚营心在汉的作法,太难琢磨透了,我总是在想这货是不是跟项羽他爸有仇,这么坑侄子的真少见。

      鸿门宴上的人物已经说了四位,还剩下五位,项庄这人算是惊鸿一现。能记入史记中并且还能出现在一句成语中,不枉此生。不过一看项庄就知道当年没有好好练剑。刘邦坐在那里,行动不便,他舞来舞去偏偏不下手。结果等到项伯出来,就是想下手也没招了。可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要是换了西门吹雪,一剑过去,项伯和刘邦就都成串了。

      前面说樊哙像张飞,除了性格以外,还因为他跟刘邦是正儿八经的亲戚,两人是连襟。一起从沛县混出来的兄弟,不过都说天家父子无亲情,何况是个连襟。刘邦死前察觉自己老婆吕氏日渐做大,发狠心让陈平周勃一起去把樊哙干掉。樊哙被抓以后原本应该当场被弄死,结果陈平留了个心眼,磨磨蹭蹭一直拖到刘邦咽气。这样一来有恩于樊哙,讨好了新近掌权的吕后,同时又帮着周勃给吕后纳了投名状,一举数得。要不说陈平这种人活在哪朝哪代都是人中龙凤。

      当然,那个时代只有韩信一人称得上是无双。陈平虽然厉害,但是还是有人可以与他并驾齐驱。这个人,就是张良。后世说起张良,大概都最推崇他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事情,而且往往会拉上韩信作为对比。这样对于韩信是不公平的,从张良的角色上看,更多像是刘邦的谋主。谋主就意味着,他必须依靠刘邦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点与韩信不同,前面说了,韩信是Top1的职业经理人,而张良则是Top1的职业秘书,一个职业经理人出去拉上一拨人马自己就能成事,而一个秘书如果离开那个能赏识他的领导就屁用不顶。所以张良可以功成身退,我推测与他的身份定位关系重大。事实上,这本书里讲张良,认为他最了不起的事情其实是当年帮黄石公拾鞋的事,这个事情八成是个传说,不足为信。但是往深处去想,有一个细节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阶层的变化。张良是韩国的贵族,尽管没落了,但仍然是贵族。在宋以前,出身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战国四公子养士过千,说明平民阶层总是向着贵族阶层靠拢。而到了秦末乱世,张良这个贵族向着刘邦这种平民出身的家伙靠拢,说明一种身份地位上的界限已经被逐渐打破。反过来也说明商鞅变法后那种奖励耕战的做法也已深入人心,刘邦最终能过夺取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关中这片根据地直接照搬了秦朝的这种奖励耕战的制度。

      好了,现在就剩下两位男主角。我读《秦崩》与《楚亡》中看两个人的一些事迹,总是觉得两人自身充满了矛盾。从两人的出身来看,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而且一直是楚国四大姓氏中执掌兵权的项氏一族;而刘邦出身一个普通家庭,起兵之前仅仅是一个亭长(村派出所所长+邮局局长+招待所所长)。但是二人却总是在扮演对方的气质角色。比如说项羽,当属下受伤生病的时候,他会嘘寒问暖,端汤换药,甚至留下眼泪。但是属下立下大功后,他手里抓着本来要给属下的官印,迟迟不发,以至于新刻的官印角都能被磨秃。这就好比一个企业老板看到手下人加班干活会报销打车费,提供宵夜,逢年过节还能打个电话恭祝一番。但是等业绩有了起色,属下提加薪和年终奖时却顾左右而言他一个样子。反观刘邦,彭城一战被项羽三万骑兵打跨了自己六十万大军,仓皇出逃,狼狈到差点把儿子女儿都踢下马车。结果等逃到安全地带,第一句话竟然是“有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TM就与他平分天下"。虽然是一种show,但是项羽那种小家子与之相比,高明太多。还有一个事情则更有名,刘邦入了咸阳,虽然也迷醉于咸阳的声色犬马,但是张良一劝诫,立刻能收住。好比一个上班族突然有一天中了几亿美元的彩票,正准备可劲造的时候,被人一批评竟然还能第二天去上班。这份心胸,绝对不是常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反观项羽,分封诸王的时候有人劝他留在关中,以获得争天下的有利条件时。他竟然能说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耳“,活脱脱一个屌丝逆袭之后,就迫不及待回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见谁给谁show自己迎娶的白富美。如果说三代才能成为一个贵族,从项羽这边看,三代真的也能毁掉一个贵族。后世的人对项羽的评价超过刘邦,原因不过是什么项羽年纪轻轻,一生仅败一战就乌江自刎,而且死以二十八骑与灌婴的几千精锐骑兵相抗,还能杀伤过百。再加上一出霸王别姬,仿佛就是一个悲剧的斯巴达克斯形象。这多少有点像诺基亚被收购时的那个故事——诺基亚某高管出来说“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是就是失败了”一样可笑。如果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赏罚不分的项羽可以成功,那这个世界上的成功就太随便了。性格即命运,古人诚不欺我。

      我私下里揣摩二人出身于行事的不匹配,大概原因可能是这样的。项羽出身贵族,那对秦国确实是国仇家恨,仇恨的种子自小就在心中生长。所以他坑秦军二十万,火焚阿房宫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但是长期的仇恨是会毁掉一个人的内心,尤其是在他三观养成的时候。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一般开国的皇帝对于大臣往往心狠手辣,而承平日久以后的皇上虽然可能昏庸,但是骨子里面一般不会太残暴。(仅限于大一统的王朝,不要拿南北朝那些皇上在这抬杠)。刘邦的原因我在前一篇有提到,一是因为他是信陵君的脑残粉,偶像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所以他的性子就比较厚道。另外,我估计也跟他是家里的小儿子有关,一般小儿子多败家子,因为从小父母宠着,什么好东西都先给小的,所以他从小就没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于是长大以后出手大方,所谓财散人聚,这也是做大事者的基本素质。这个道理,与女儿要富养差不多。

      终于写完了《楚亡》的读书笔记,连带着上一篇的《秦崩》读书笔记,算是把文债个还上了。下一篇在此安利一下,是要讲白岩松的那本《白说》,敬请各位提供宝贵意见。

      如果有兴趣讨论读书,敬请关注鄙人的微信号”风林火山灰写字的地方“。或者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