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我们缺的不是真实,而是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是我认认真真看过的一部电影,而且也是极少数看了不止一遍的电影,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动笔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时,却感觉很难。
故事围绕着“真实”这一个话题,展开了四个故事。
不同背景下,不同时代潮流里,几个算不得是微乎其微,但也算不上是弄潮儿的主人公,面对着不同却又是同一个命题“青春”的选择:理想、爱情、友情、家国、利益……
面对这一选择,故事的主人公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真实!
电影里,四个故事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们由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几件事连接起来:迷茫的吴岭澜提出疑问“真实是什么?”通过一些事情,他找到了答案,并用他的经历启发了沈光耀。沈光耀将这份启发,以善意的方式传承给了陈鹏。陈鹏用自己获得的这份善意的传承,影响了和自己同一时代的王敏佳、李想。李想因为自己对于王敏佳的愧疚,将自己的这份感悟通过张果果的父母传递给了张果果,故事在张果果这里画上了省略号。
青春不会就此停止,关于青春的选择依旧会出现,一如电影的开始,新生儿就是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后续,这场有关于青春真实的探索依旧会继续,关于真实的解答即是传承,就不会停止!
我们不缺真实,而是缺少“无问西东”的潇洒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在讲述真实,每一句启发性的台词无不在说真实,但这些人物中,我觉得最真实的,既不是张果果、陈鹏、沈光耀,也不是吴岭澜,而是王敏佳和李想信中那个制造了渣滓洞、集中营的师母----刘淑芬。
师母是一个普通的人,根据她的职业,第二纺纱厂的员工,她应该不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她和上过大学的老师许伯常之间有了鸿沟:他不愿跨过,她却逼迫他要跨过。
她活在自己和许伯常曾经的感情中,她不愿正视自己和许伯常现在的差距,不是不知道许伯常和她已经不再是当初,只是舍不得、放不下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感情。
从青春年少,她就在许伯常身边,她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许伯常上学的学费,她用一己之力供着许伯常念完大学,可到头来,那人却是不要她了,她怎么能甘心?怎么愿意放手?所以她走了极端,这也是和她相同境遇的女性大多会选择的一条路,那就是:以死相逼。
结果证明她成功了,她和他结婚了,可是她真的成功了吗?刘淑芬在电影里举着碗问许伯常问题的那一段就是回答。
如同她自己所说的:许伯常不是用手打的她,是用他的态度,许伯常让刘淑芬觉得自己是这个世上最糟糕的人,许伯常对所有的外人都和蔼可亲,只有她和他,许伯常就冷着脸。
刘淑芬最后说的那句话,更是说出了她悲哀的源头,同时也注定了她选择的这条路只有失败“当初是你说,你要对我好一辈子!”
曾经年少轻狂时,许伯常的一句承诺被她自己当做了至理名言,那怎么能不悲哀?
果然,许伯常的一句话击垮了她:人就不能变,人不能变吗,人为什么不可以变,为什么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情就不能变?
她已经选择了这条路,自然不会就此放手,面对着许伯常的呐喊,她如同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一般吼道:不能!
在这段婚姻里,她已经输了,她本就不应该强求许伯常,可她不愿意承认,她还在为自己不幸福的婚姻找借口:就是那封信,写那封信的人就是破坏她们婚姻的人,是她毁了他们的婚姻。
刘淑芬这一点反应过激吗?过激了,但也是因为她的那份被迫扭曲了的爱,以爱之名,什么都是正义的。
刘淑芬凭借着自己心里的正义以及自己在这些年里,一点一滴对于许伯常付出的爱,找出了那封信的主人,愤怒至极的她哪里会有思考的能力,只因为自己不好过,便也不想让那个人好过。
她闹事的场景和现在原配打小三的场景如出一辙,只不过,现在一切都讲究证据,而且现在的人,更多的会被法律约束,而那时候的刘淑芬和王敏佳却没有那么幸运,她只知道她破坏了她的家庭。
当王敏佳被那些人打的晕倒在地时,她害怕了,她知道自己错了。面对丈夫,她终于不再有理了,不再强势了,她用自己的命去还王敏佳的那条命,逝者已逝,她终于是解脱了。
对于她们的婚姻,刘淑芬是真实的,许伯常也是真实的,当刘淑芬跳进枯井之后,他终于是叫了一次她的名字:淑芬!
这对夫妻缺少真实吗?不缺,他们缺的是“无问西东”,可是他们能无问西东吗?他们要怎样无问西东?是许伯常一开始就不管不顾刘淑芬死活,还是刘淑芬在许伯常不要娶她时立马放手?在那个年代,或者现在,可能吗?对,是有可能,但大多数人,会有那样“无问西东”的潇洒吗?
我们不缺真实,而是缺少“无问西东”的勇气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都跟随他们自己的内心,做出了真实的选择,或对或错,至少是在一定的时间段里,那个选择是有对错的,总而言之,他们诠释了真实这个词语。
看完这个电影,我自己也看了许多影评,但看完那些影评之后,我真的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感想都在看别人的影评中磨光了。
在我看到的观点中,有的说现在大学生不能吃苦,看以前的大学生都可以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
确实现在的大学生有许多可以被人诟病的地方,可这只是大学生的错吗?一如电影一般,时代不一样了,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问题,现在的大学不再是当初的西南联大,而是百花齐放。
那时候的联大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大学,这些天在看网上关于联大相关的文章时,有一篇文章就说,那时候要是梅校长三天不让联大的师生出校门,那么昆明的经济会瘫痪,这一说法也许是很夸张,可它也说明当时联大真的是人才辈出,思想的火花需要合适的土壤培育它,联大当时的土壤就是很合适,老师单独拉出一个就是大咖,那么多大咖聚在一起,那样特殊的背景下,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的说法,不是给当今大学生平反,也不是为了说当今大学生和大学怎么样,只是说一些自己作为大学生,自己心中的想法。
不同的时代,任务不同,当代大学生不乏有理想的,可为什么实现理想,尤其是在大学里实现的少之又少?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许多的壁垒。
我们更多的开始考虑现实,毕竟就业问题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不可绕过的话题,其中有父母的期望,有自己上了这么多年学的辛苦,更有学校的就业率,还有自己需要的证书。
一纸成绩,几张证书,那是我们大学里首要拼搏的东西,梦想往往在我们为这些东西努力的时候抛之脑后了。
我们没有时间,没有勇气,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问西东”。
坐观听雨,现在又有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去听?现在大学生有着自己的真实,只是大多没有“无问西东”的勇气和毅力。
影片中,陈鹏是一个使人感动的人,他为了自己爱的人,即使那个人也许不爱自己,他也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很真实,只为那句:我有自己要照顾的人。
用影片中校长的话来说:你们不要对陈鹏这个学生有意见,他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已经很可贵了!
确实,陈鹏做出的选择很难让人理解,至少是现在的许多人理解,大家也许会问一句:值吗?
对呀,值吗?答案是值得的,至少陈鹏是值得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敏佳被他感动了,观众被他感动了,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
可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会成为李想,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无问西东”的勇气,在面对某些既得利益前,我们总会畏手畏脚,改变初心。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不缺真实,而是缺少“无问西东”的坦诚
说到陈鹏,就不得不提王敏佳,在影片中间那一段,王敏佳是一个嫉恶如仇,又有着主持正义想法的潇洒姑娘。
当她让那些护士看相册时,不乏有人发出嫉妒的声音,是的,她真的很让人嫉妒,她是那里许多姑娘都想活成的样子。
可当影片继续发展,当一切揭开时,她不过是一个孤儿而已,那本相册的开始也是源自一个谎言,为了弥补她自己心中的不足。
她之所以帽子被越扣越大,也是因为那个小的谎言,她内心是有着卑微的不够坦诚,如同李想在王敏佳空坟前说的一样:她骗了我们,她骗了所有人。
有的人说那是虚荣心,可是虚荣心,哪一个人会没有?
陈鹏的回答太过于官方:你怪她没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
王敏佳其实已经很真实了,她只是少了“无问西东”的坦诚,她将自己裹在壳里,她希望自己是别人看见的那样,不愿意正视自己,直到后来,在陈鹏的影响下,在故事的发展下,她看清了自己,只是容颜已改。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不缺真实,而是缺少“无问西东”的真实
每个人活在当下,对于真实,肯定是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做出的选择,真的都是跟随自己内心的吗?
一如影片中的吴岭澜一样,我们起初都是迷茫,在迷茫中我们探索,但很多人都会像吴岭澜一样执着的选择所谓最好学生都读的实科。
因为那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正确的,我们没有勇气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无问西东”的去跟随自己内心的真实。
我们有着的是顾虑和害怕,蹑手蹑脚,小心翼翼才是我们的常态,我们活得过于“真实”!
纵观来看,我们不缺真实,而是缺少“无问西东”所代表的,也许是一种选择,也许是一种勇气,也许是一种潇洒,也许……
总之很多很多,我们无法真的“无问西东”,一如我自己写的这些字,一如平日里许多人所想的,我们总是要想自己写的东西会不会有人看到,大家看到会是什么样,阅读量会如何如何,会不会有实际的利益……
要考虑的太多太多,可我们拥有的“无问西东”太少。
对于这部电影,它是打动我的,不管其它人怎么看,我真的很佩服那些故事中的人,就算是一碗鸡汤,我也是喝了下去,只愿以后有更多的人,可以“无问西东”。
如同影片最后: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