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读书笔记 | 思考的整理学

2022-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长安安南

《思考的整理学》[日]外山滋比古

先抛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有思考能力吗?

作者认为,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滑翔机型人才,可以飞,但不会自主的飞。可是社会更需要有自主飞翔能力的飞机型人才。

这个能力就是【思考的整理】的能力。

一. 针对思考,需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加法就是

1.增加输入

2.在有效思考的时机多多思考:

比如:起床后

3. 有了灵感和想法要随时随地记录下来

4. 递进式笔记本

对第三步中的记录进行整理,舍弃不需要的,把有价值的再放到递进式笔记本中。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沉迷于加法,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减法同样重要。

减法:包括被动的遗忘和主动的舍弃。

在长期的学习中,我们都抗拒并害怕遗忘。

但是作者提到:

【所谓遗忘,就是对价值做区分和判断

不要害怕遗忘,必要的遗忘可以对大脑进行清理。

想要事事不忘,就会连不该遗忘的事情都忘的一干二净。】

所以有时候,我们遗忘了一些也不要为之焦虑,必要的遗忘可以对大脑进行清理保持大脑的高效运转。

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是穿越了一代代读者们的层层遗忘最终诞生的。

二. 针对整理

以下引用自书中:

「所谓整理,就是根据这个人的关注点、兴趣及价值观(这三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画成一个同心圆)去做层层过滤和筛选。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准则帮助整理,他们就会舍弃很多重要的内容,把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保留下来。这样愚蠢的事情甚至还会重复上演。

即使拥有了价值准则,它也是用橡胶做成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种泯灭价值的整理,所以孩子们做不了整理工作。当然不仅仅是孩子,交给他人去整理也是不可取的。

要做到舍弃,就需要根据这个人的个性再次斟酌推敲。这比毫无个性地吸收知识更加困难。

很多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也知道很多东西,但是仅止步于此。责任在于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花费精力去区分有意思的东西和只是一时感兴趣的东西。

我们需要不断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查,慎重地一点点扔掉临时性的东西,最后把那些好不容易得来的知识保留下来,只有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力量」

现在有个热词叫“知识体系”,我虽然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和书籍,研究了一些方法论和工具,但是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我还停留在做加法的阶段,热衷于“毫无个性地吸收知识”,而没有做检查和整理。

最后知识性的工作分为三类,分别是A对已知的再次认知,B理解未知,和C挑战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有太多AB类活动,并且以此产生“我懂了”的认知,但是人类的前进需要C。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