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随书读书

看见《看见》

2017-08-14  本文已影响23人  纳兰凰九

粗读《看见》,深思于关心人的新闻,感动于跳动着的活着,恐惧于真实的万钧之力,惋惜于灰头土脸的山西,沉默于边缘和创伤,心痛于陈虻的离去……

原创图片,请勿转载

这是一本实在的、语句朴素却辞色锋利的、带着挣扎和舒展的记叙,记叙柴静的采访经历和内心世界。读毕本书,我在尾页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她以最真实的笔触,叩问着社会、叩问着读者、叩问着自己,仿佛她身为记者时,以犀利的词锋,剖析着事实、发现着真相,并试图剥离社会的毒瘤烂肉。社会的灰暗之处,她敢说;让灰暗暴露在阳光下,她敢做。也许,她不知道的是,她的采访,正唤醒着迷醉的世人,警醒着世界。但只怕,还有很多人宁愿沉沦,永远高傲,永远自大……那你的,写下这段话的你,想要如何呢?

原创图片,请勿转载

柴静的笔下,她自己跟着每一期节目的主人公喜怒哀乐、世事沉浮,她常在文中提起,很多人说这样的记者不专业、不理性;但我通过《看见》,看见了一个倔强的、耿直的、带着点狡黠的女记者,也许是有些不够冷静理性,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她的善良、她的社会责任感、她的愤怒、她的无奈,还有她的挣扎……这是吸引读者认真品读的重要内容。

原创图片,请勿转载

她的悲痛,随着大灾大难、随着万千黎民

非典的采访,她硬生生、直挺挺的进了第一线,对病区、病房的报道,含着万分悲痛与震惊;对医护人员的报道,带着无比敬意与惋惜。没有煽情的话,只有最实在的对当时情况的描写,最原始的祸患,最朴素的努力,才直击人心。

汶川的地震,给中华添了一道难以磨灭的伤口,柴静以一个丧子家庭为切入口,记录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落灾难发生后的种种,父亲的烟、母亲的泪、老爷爷的山歌……日子总要过下去,经历过死,才知生的可贵。人的坚韧是没有极点的,尤其是中国人。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这比任何鸡汤都管用。

她的无助,随着陈虻而来,随着陈虻而走

书的开始,写她初入央视,那时的她仿佛还是个文艺小女孩,陈虻教导她鞭策她,那时她很迷茫,好像从前的很多东西都被否决了,她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也没人谆谆教诲,那时的她是无助的。书的末尾,写她已经成熟很多,陈虻病危,她去告别,我也许明白那种感受,引路的灯塔啊,请你再亮一亮吧,别把我留在汪洋大海上,别让我一人漂泊在黑夜里的波涛上……她的老师、好友、领导,就那么突然的离开她,最后一句话,也还没来得及说。她说荒唐,说不会、不行、不接受、不允许、不会发生,可是造化就是这样不讲道理,它就喜欢荒唐,才不管会不会、行不行,也不关键多少人不接受、不允许,它说要发生,就是会发生了。

她的喟叹,随着新闻里的人,随着新闻面对的人

无处诉说委屈的孩子、不被接受的同性恋者、长期压抑而抑郁畸形的青年、无人问津的普通运动员、身负要职却不作为甚至徇私的失职官员……各色的人、各异的景、各式的题、各型的答案,她一点点接近、一点点记录、一点点调查,抽丝剥茧,只为还公众一个真相,一个公道。她是敬业的、认真的、富有责任感的,她是勇敢的、独立的、有思想的,她敢拷问社会,敢犀问官员,却也不乏给孩子擦去眼泪、为失意的运动员记录下他们的全力以赴的温暖。

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面临社会不好的一面,比如没有家教的孩子、为老不尊的长辈、倚穷造作的道德绑架者,再比如不太好的空气、不太规则的交通、买不起的房、吃不起的饭、干不完的工作、挨不完的侮辱。可我相信,如果我们坚守住自己原本的心,坚守住道德底线,做好自己,胸襟开阔,也还会有平和的、惬意的生活的。

2017.08.11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