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小镇
家在农村,离镇上有一段距离。小时候听妈妈讲,家离镇上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只是因为我们要绕着山路走,所以才觉得很远。
当时我不知道5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只觉得太远太远了。每个月的3,8 结尾的那天,镇上就会赶集,小时候很盼着自己能去赶集,集上有很多好吃的,也可以买到漂亮的衣服。当我刚读小学那几年,好像家家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每到赶集的日子,爸爸就会带着我和妈妈去镇上赶集。我坐横档前面,爸爸骑车,妈妈坐后座,那是最开心的日子。
那时候去镇上的路是土路,一路颠簸,土路上时不时还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一不下心一家人还会摔一跤,不过爸爸骑车还是比较小心的,很少让我们摔跤。大伯和二伯家调皮的哥哥们,总会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骑车玩,每每都要摔个鼻青脸肿,有一次膝盖磕破了,那场景真是触目惊心。
到五年级的时候,我考上了镇上的中心小学,开始住校生活,每周回家一次。那时候很小,生活都不能自理,每到晚上宿舍熄灯后,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不敢让同学听到,第二天跟没事一样正常去上课。
镇上其实不大,就是一条街,街道两旁有很多商铺,街道的尽头是政府所在地,旁边就是一个农贸市场,这个农贸市场只有在赶集的时候开放,热闹非凡。台地式的设计,上面一层靠着政府的是卖衣服的,赶集时各种各样款式的衣服一一摆出来,让人眼花缭乱。下面一层就是卖各种小吃和蔬菜的,米线,卷粉,烤豆腐,烤牛肉,应有尽有,在偌大的农贸市场人声鼎沸,烟火气满满。
小学是在街道的尾巴,也就是进入整个街道的开端那里,平时上课很少出校门,偶尔也只是去到街尾买东西吃,那里有一户老奶奶,平常会弄凉拌香菇脚,在家门口摆着,我会去买个一角钱或者两角钱的,那时候是真好吃呀,但也舍不得花太多钱,一个星期大概只花两块钱。
在那里读书的两年期间,最开心的时候是碰上赶集的日子了,因为爸爸妈妈会来,下午放学之后我就赶紧冲到街上去找他们。我的三姨,在街上有一个小小的裁缝铺子,我就到那里问我爸妈来了没有。来了的话他们肯定会来这里找我,我会缠着他们带我去吃凉米线,那时候满大街都是米线的香味,最馋这一口了。然后他们在街上再给我买点糖果或者糕点之类的,我开开心心地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同学家里比较困难,可能爸爸妈妈很少会来镇上,他们就用很羡慕的眼光看着我,让我觉得好像自己家很有钱一样。
也有一些赶集的日子,爸妈可能有事没来的,那我就在三姨那里坐一会儿,无聊地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那时候人是真的很多,几乎是人挤人。妇女大都戴着头巾,背着挎包,男的也是背上驮着一个米袋子,大包小包的购物,可能是拿着家里的粮食来卖,又换回一些日常需要的东西,一副生机勃勃,勤勤恳恳的模样,朴素又坚强,弱小又伟大。
三姨会给我买米线,或者做饭给我吃,然后我再匆匆赶回学校上晚自习。
到周五了 ,最开心的日子来了。下午降了国旗,就可以回家过周末了。我和几个小伙伴赶紧收拾东西,带上一些作业和衣服,背个双肩包,去学校小卖部买一些辣条豆腐皮,再去街尾奶奶那里,买两毛钱的香菇脚带着,然后就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步行回家,差不多需要两个小时,中间要跨越一些山。周五没有碰上赶集的话,没有爸妈的自行车,就只能步行回去了。几个小小的孩子一路说着笑着,吃着,翻山越岭回去。中间有一些路是大路,也就是平时自行车和一些外来车走的路,但是路太绕了,走路的话我们会选择山路,一段大路一段山路这样交叉着。等到了山路最高的地方,几个小伙伴会在那里坐着休息一会儿,眺望远方大喊大叫,再拿出书包里带的一些小零食吃着,偶尔还要采一些树叶做成遮阳帽,玩得忘了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便会使劲催促,再不走太阳下山啦,天要黑了。于是我们赶紧收拾书包,继续赶路。
到了快天黑时,差不多也到家了,走的脚酸悲痛的,不过很开心,见到了爸妈,奶奶,终于可以在家里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也可以在家好好休息啦。
但是这样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到了周天的下午,又要收拾东西回学校了,又要走一遍山路了,晚上还要赶到学校上晚自习呢。不愿意离开,又不得不出发,又是一段涕泪横流,哭哭啼啼地跟在姐姐们后边。有时候碰上阴雨连绵的天气,心情更是雪上加霜,山路泥泞,一不小心还要摔跤,两个小时的路程,要走五小时才到,真是苦不堪言吶。
后来车越来越多啦,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有很多车往返,回家也不用每次都走路了,回家路上看着拦个车,有些师傅愿意带,就赶紧上去坐着,有些师傅直接摆手不愿意,那只好继续走路。
到如今,这条我走了无数遍的土路已经变成水泥路了,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了车,来回镇上不需要走路,也不需要依靠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