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要分享斜杠少年读书

优秀的人在于活得明白

2018-03-13  本文已影响69人  大圣不姓孙

前段时间《9岁男孩丢手机被妈妈毒打致死》的新闻传遍了朋友圈。

那个叫航航(化名)的9岁男孩,玩耍时弄丢了一部手机,害怕母亲的责打,在雪地里遍寻4个小时。

未果,回家没有躲过母亲的“棍棒教育”,为了让航航知道丢三落四的严重性。

“航航被生母用胶带封住嘴、捆住手脚,拿木棍打了5次,时间从1月5日下午7点持续到夜里11点。其间,陈荣(生母)给孩子喂了几口水。”

终于,在凌晨两点左右,不堪折磨的航航闭上了惊恐的双眼,永远离开了人世。

航航的母亲事后说,自己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买学区房,严格管教,都是希望孩子能成才,能变成一个优秀的人。

这篇报道我是含着泪看完的,我想说的不仅是“最可怕的是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试”这样的话,我更难过的是有的人竭尽全力仍然过不明白自己的人生,苦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刘墉

而论活得明白、生活得透彻,我就不得不提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刘墉先生。

他是当今文坛最多产、最畅销、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萤窗小语》、《超越自己》系列、《我不是教你诈》系列,到《靠自己去成功》《创造双赢的沟通》,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值得珍藏一生的“人生参考书”。

他的严父教育把儿子送入了哈弗大学,慈父教育把女儿送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被誉为“华人家教的典范”。

刘墉曾说:“婚姻是盛装真爱的盒子,需要你慢慢经营,再慢慢填满!“他和妻子毕薇薇大四结婚,相爱四十多年,真正做到了少来夫妻老来伴,其中纪录在书中的婚姻经营点滴更是不少情侣夫妻受益匪浅。

喜欢刘墉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爱。

他“爱”的散文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成长环境与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大的关系。

刘墉出生在台湾一个书香门第,在他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13岁时家中又失火,整个家夷为平地。父亲早亡、家道中落,使刘墉早早成熟了。

虽然父亲早逝,但他却用笔将记忆中的父亲写得非常温暖。

在《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中他写道:

“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我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逝去了天真的童年。”

刘墉也不断提到父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爱,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专诚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稚的肌肤。”

写到母亲,除了在艰辛岁月里母子二人的坎坷与哀伤,更多的是老人家的慈善和给他的爱护与教导。

在《抓住属于你的那颗小星星》里他说:

“虽然遭遇一连串的坎坷,但是我的母亲,以她粗短的手臂,卫护着我,使我不曾受过太大的委屈,由于我从小爱画画,她甚至从初三开始,就送我去拜师学画。那时,每当该缴学费的时候,我都难于启口,看着母亲把残余的一点积蓄拿出来。我知道惟有努力、成功,才能报恩于万一。”

刘墉儿女

在这种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刘墉,养育自己的子女更是无微不至,教子有方。

为了克服儿子胆小怕虫的毛病,他带着儿子接触虫子,甚至带头吃蝗虫;

刘墉儿子 刘轩

为了和女儿更好地沟通,刘墉学会了上网聊天滑旱冰,甚至如何扮酷,比如染绿头发,穿破牛仔裤等。

他希望把家长惯用的命令式的训导都隐藏起来,跟孩子“同流合污”,这样才能接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

女儿生病时,他写:

“每次她病,我就无法安枕。即使睡着了,也好像在梦里竖着耳朵,听她呼吸中的每个’警讯’。那种夜晚真是漫长而痛苦的,因她的痛苦而痛苦,而且得由她的呼吸,猜测她的痛苦。也就每每在她病愈,呼吸转趋平匀的时候,有着无限的欣喜与感恩,觉得天下没有比孩子健康,更令人快乐的事。”

这样的文字,恐怕为人父母的读起来简直感同身受。

刘墉和女儿刘倚帆

对于爱情婚姻,刘墉写与妻子毕薇薇在大学谈恋爱时:

“为她叫了一瓶新出的‘大使’饮料,那饮料有点牙膏的味道,但我们喝得挺带劲。从夏天喝到冬天,天愈冷,情感也愈热。古时言情小说,在红叶上题诗或跳过墙约会的场面,我们全经历了。在那个保守的年代,我们是最先搂着腰进校门的。”

在现在这个“深情留不住,套路得人心”,上了床也没有结果,结了婚也惦记着“做做头发”的年代,刘墉这样一牵手就到白头的婚姻似乎已成了珍稀物种。

刘墉和妻子毕薇薇

当然,刘墉的爱不仅仅是爱人爱己,他最重要的是爱生活,懂生活。

《让孩子自己去成功》、《成长是种美丽的伤痛》等作品都是刘墉平日里描写的关于儿女教育的心得故事,他以一个父亲的角度讲述孩子的成长。

他对生活的热爱还体现在他花了十八万字描写一只螳螂的一生,在他的作品《杀手正传》中,他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只螳螂从被抓的俘虏变为残酷的杀手的事。

如果不是一个对生活怀揣美好想象与感恩的人又怎么会静下心来与一只螳螂对话呢?

还有《断松》中刘墉对被大雪压断的松枝的怜悯与同情,《是谁在敲我的窗棂》中为冬天里找不到食物的小鸟在窗外挂上“喂鸟器”。

他把生活当做了一种享受,每一种发现和设想都让他惊喜不已,为生活感动不已。

作为一枚北漂,见多了那些风雨飘摇的“北京爱情”和无奈的“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不少人在潮湿的地下室或拥挤的地铁上刷着“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却在看完花呗额度、听完电话那头老母亲催婚的嘱咐后,默默打消杂念,构思明天要提交的文案。

比起享受热爱生活,他们更关心如何在这座巨轮转动的城市求得生存。

但我 并不赞同这样的拼搏,这样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更欣赏刘墉活在当下的智慧。

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最主要是活一个舒服敞亮、问心无愧,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寻一真心人,组个温暖的家,有个胖娃逗乐,三五好友八卦。

比起豪车酒店、口红包包,亦或是十来万的学区房,我更享受家里的窗台上晾着两人洗净的衣服,冰箱里永远有新鲜的水果蔬菜,电视的最近播放记录里存着俩人昨晚追过的肥皂剧,厨房里传来饭菜的香气。

刘墉以爱为中心的写作让他的文字真挚感人,而让他广受追捧,成为台湾书籍最畅销作家的,还有他独特的散文风格。

首先,刘墉的散文大多是不拘泥于形式的洒脱之作。

当代散文很多要么写得是比较晦涩的阳春白雪,要么是动辄上万字的侃侃而谈,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去细细琢磨。

刘墉的散文不同于传统散文的绵长晦涩,字数大都在千八百字,甚至有几十个字的短文,简简单单的几段,感觉有些像随笔,又有点像杂文。

如他最早写的《萤窗小语》便是将生活中不时出现的灵感与感悟随手写下来,每篇不过区区几百字。

早年时当他拿着写好的《萤窗小语》到台北的一家出版社请求出版时,出版社觉得篇幅太短把稿子当场退了回来。

于是行动派刘墉便靠着大学编校刊学到的知识自己印,没想到书一上市便被抢光了。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抒发内心的感情,也没有纯粹地讲求文章的优美,只是用文笔讲述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故事中有所感悟,在叙事中抒情。

其次,刘墉的散文大多采用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

刘墉的散文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特别是受青少年的欢迎,就在于他打破了古典散文“正正经经”讲道理的传统模式,而加入了一些西方文化中的幽默。

刘墉的散文也有文学的教化功能,但他从不板起面孔去教导别人,而是去充当一个引导者,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用幽默的表达方式揭示出来,站在需要教导的对象的角度看问题,客观地去反映事情。

在《男大不中留》中,他写到了中国父母在面对成长的孩子时,新旧观念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冲突,也因此产生了喜剧效果。父母想以优裕的环境把孩子留在家里:

“可是家里有你专用的更衣室,免费的餐饮,游累了跳上床就可以睡大觉,更不怕在池子里撞到别人!”然而儿子的回答却让父亲哑然了:“老爸!但是你没有想到,家里的游泳池边,站的是老爸、老妈,学校游泳池边,站的却是美女啊!”

当然,刘墉最擅长的还是辛辣犀利的语言风格。

没有个性的作家终究不会被人追捧,没有个性的文字也难以被人记住。

在这个浮躁而有点麻木的社会,仅仅是温言细语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共鸣,需要辛辣犀利的语言给大家以刺激,点醒那些沉睡的意识。

刘墉的作品中有很多令人叫绝的犀利语句,如《杀手正传》中的

“猎杀的人有了仁慈,就如同妓女在做生意时有了快感,反而是最可怕而下贱的事。”

“你做英雄时有多被拥护,你做狗熊时就有多被唾弃。”

“新欢出现之前,旧爱可以苟延残喘。”

“‘怀才’就是’怀璧’,没罪也是有罪。”

“隔岸观火是最有意思的事,好比在防弹玻璃保护的屋子里,看外面的警匪枪战。自己处的是绝对的安全,对方处的是绝对的不安全,于是那不安全更能对比自己的安全与满足。对方的悲剧更可以凸显自己的喜剧。”

“‘螳螂想吃牛肉’,不再是梦想。在我手上可以成为理想,而且可以实现。跟对了主子,哪只螳螂吃不到牛肉?哪只癞蛤蟆又不能吃到天鹅肉呢?”

这些句子读起来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实,但又让人叫绝的犀利。

各种自媒体、大V每天都有无数10万+的文字引爆朋友圈,然而,只有刘墉,用爱的文字影响着如我一般的一代代青年人。

他,不只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生活家。

刘墉一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