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九章刑辩每天写1000字

延迟判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判断?|027

2019-01-30  本文已影响7人  九章刑辩邹玉杰

最近在听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时,听到一个名词——延迟判断。
这里面还讲了一个故事,有关张献忠的故事。
造反初期,张献忠被官兵追捕,他躲藏在一处庄稼地里,在这个过程中,他听到了小孩的哭声。
顺着小孩的哭声,他看到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小孩走过来,妇女的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孩,而哭声就是后面那个孩子发出的。
让张献忠奇怪的是,被抱着的孩子明显比后面走路的孩子大得多。
张献忠心里就想:这个地方的人怎么这么坏呀?抱着岁数大的孩子,却让岁数小的孩子走路,肯定因为岁数大的孩子是自己的,岁数小的是别人家的。
张献忠就从庄稼地里走出来,问这个妇女:你为什么抱岁数大的孩子,让岁数小的孩子走呢?
女人回答:走着的是我自己的孩子,抱着的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死了,太可怜了,自己的孩子哭就哭吧!
张献忠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判断存在严重的错误。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延迟判断”。就是说所有的事情并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事情的本质有的时候往往和表象完全相反。
所以不要一时冲动就作出判断,而要看清事物的全貌再作出决定。


由此我就想到另外一个故事。
一个周末上午,阳光明媚。
一个孩子和母亲在家中,就两个人。
母亲在忙着收拾家务,孩子在做作业,做完作业之后,看到家里还有两个苹果就洗了洗,每个苹果都咬了一口。
母亲看到后,心里想:这小家伙还挺贪心的,为了独占两个苹果,竟然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
正想发作的时候。
儿子走了过来,递给了妈妈一个苹果,说道:妈妈给你这个苹果,我尝过了,这个是最甜的。
这个也是延迟判断的问题。
如果母亲看到儿子咬苹果,就直接发火,那么就不仅看不到儿子可爱的一面,同时也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可见,延迟判断,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会有很大的作用。
其实,延迟判断,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起到作用。
比如我们在和人谈话的过程中,往往还没有等对方说完,就先入为主的作出判断,认定对方的说法对或者不对。其实我们都还没有听完对方的话,怎么可能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有人不是说——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和一张嘴,目的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最好能够适时的闭上嘴。
这也是让我们不要过早的作出判断,而要延迟判断。
又比如,作为律师,平时在咨询的过程中,也就是解答当事人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嫌当事人比较啰嗦,总以为自己在简单的听一下当事人的陈述之后,就将案情了然于胸了。
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有时候,我们所以为的和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至少会有很大的出入。而如果能够认真的听完当事人的陈述,可能会做出一个更合乎情理的判断,也能将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