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APP产品体验产品之光

闲扯微信读书

2015-09-21  本文已影响313人  墨韵书香

愣了下,原本打算写微信读书分析的,但是多少觉得产品分析有些意淫,不太好意思起那么端庄的名字,以免贻笑大方。随意在简书上看了几篇微信读书 的分析,基本都属于随性感慨,好像也没那么多要求了。

个人还算阅读中度患者,原本没有分析自己的读书习惯,后来被某朋友作为用户进行访谈询问,大概整理了下,使用kindle阅读需集中精力的费脑or正经书籍,所以被男神吐槽说你好学霸的样子,kindle里面竟然没有闲书,那是没看到我手机里面的霸道总裁文。如果觉得需要收藏或者新书基本买纸质版,手机中还是有掌阅iReader、kindle、多看,再加之最近的微信读书。掌阅存放在手机里面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被朋友问为什么用掌阅呢?因为习惯啊,从JAVA时代都在用的软件,陪你度过Symbian、Android和iOS呢,新买的手机想起阅读时基本会自动下载掌阅,但我基本不看掌阅的书,都是自己存书进去看。作为用户,有一款的顺手的产品就够了,而且之前我也没什么渠道去获取新的阅读产品。使用多看完全是因为入了一个米4,即便米4丢了还是下载了一个,因为多看的限免书籍比较诱惑,还有很多好书免费,比如《哈姆雷特》、《唐璜》。在日常使用上并没有去感知掌阅和多看的使用体验差异,于我而言只是打开阅读界面进行翻页操作,相差真的不大。而kindle的手机端会难用一些,这里的难用主要是指经常误操作,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功能。因为要与云端同步反应比较慢,当然也跟手机性能有关。而对于阅读中的笔记记载,纸质书拍照,电子书截图是习惯,之前发LOFTER,后来发豆瓣广播,再后来发现神器涂书笔记,最后阅读完写感想之类的之前是QQ空间,后来是简书。与朋友之间的阅读沟通仅限于当我读到很有趣但是毫无门槛猜测大概TA会感兴趣会把图片发送给对方,又或者安利TA去读这本书给出理由,待到对方读完再分享感受。

所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动作包括了找书(内容)、阅读中感受(书摘&与他人分享)、总结(书评)、安利他人再反被安利之类(推荐),如此轮回。

想到之前自己也参与了半吊子的图书社交的产品规划,创始人想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读书社交,后来方向都被带偏了,当时自己想做的基于人的书籍推荐和阅读过程中乐趣的分享。当时我们的一段话是这样的,现在回顾头来看不明觉厉呢。

目前,阅读相关类的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使用最多的是文本阅读器,例如iReader、kindle、iBook、多看阅读、豆瓣阅读等,此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内容和阅读体验。其次是书房交友类,如晒书房、我的书房等,这类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书籍的分类管理,添加有社交等附属功能。第三是豆瓣系列产品,如豆瓣评分、豆瓣书评、豆瓣笔记等,其中豆瓣APP添加有IM元素,使得用户可以进入一本书的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使用及分析这几类产品,我们发现其对于阅读的管理、分享和讨论均有涉及,但其应用都是以书为中心,附加功能都是为了强调单独的一本书的特点,并围绕这些特点展开交流。我们认为这些产品忽视了“人读书”中的“人”的“读者体验”。我们想做的,是专注于读书交友这一功能,强调的是读者相互间的分享和互动。当需要读书时,可以通过达人书友去发现某一领域的相关书籍;当阅读时遇见困惑时,可以通过书友平台去深入讨论;当阅读时遇见书中的片光零羽,亦可记录,与自己的书友共欣赏。总之,在大多数相关产品注重于书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产品,以书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让不同人的不同思想起源于书,并回归于人。

竞品分析没有做的多详细,理解也算是一知半解。但是依旧觉得回归于人也许会是一种新的书籍推荐方式,比大数据算法更行之有效,亚马逊从传统的专业书评家推荐到目前根据历史购买记录和浏览记录通过某种算法来推荐。豆瓣猜从外表形式上看,会通过用户所打标签来进行推荐,根据书籍的类型、作者或者出版社进行同类推荐。机器猜多少还是有些差强人意,而趣味一致或者对症下药的推荐明显会更具效率。

微信读书做的简单的不像话,因为自带微信光环,所有不用考虑社交关系的导入,所有好友的添加删除都在微信上进行,而作为没有社交光环,也没有内容光环的零起点产品,我们还要把重心放在社交关系的连接上。

微信读书首屏即是发现图书,看好友在阅读什么书,看微信读书的书城有什么书,搜索图书。从好友看什么书点进去是好友对于该书的想法汇集和在读状态(进度条),可进行点赞和@操作。点击好友主页也非常简洁,只有好友的头像+昵称、书架、推荐和想法。第二屏是自己的书架,在这里有两个进入书城的入口,点击自己书架上的书进入阅读界面。阅读界面看起来超级简洁清爽,在我翻了多看和掌阅之后,实际比起来功能都差不多,但是就是觉得微信更加简洁,仔细看下除了功能少一点之外,更多的是图标的设计感,多看和掌阅都会用汉字显示上一章下一章之类,在界面下方占了两行,而微信的功能区域都只有一行,点击再出现下一级。第三屏是想法,看到想法我的表情是ORZ,在我去考虑读书软件时,虽然不爱豆瓣却希望命名有点特色,腾讯倒是极其接地气用想法二字,你在读书过程中任何脑洞都可以记录下来,毫无门槛。如果特别端正的名字,大概使用的频率会降低一下,毕竟会在内心设一个界限,自己的这点想法是不是能够得上那个词。看看好友在阅读过程中的嬉笑怒骂或是脑洞,点赞评论,实现阅读过程中的交流。“我”包括了头像+昵称、账户、消息、好友排名,个人内容(想法、推荐、收藏)和设置。

就个人而言最惊喜的就是想法了,多少有些窥视的意思,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奇思妙想如果不记录其中,读完很可能就忘记了。特别是文科的分散性很强,往往在读书的时候文思泉涌,等到读完只能从大局上去把握和感慨。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绪如果风中的纸屑随风飘远,基本再也找不回来了。而在设计上,体验较好的地方在于在选择内容低于三行时,可直接在想法页面查看选择内容和想法,如果不能看完点击进入图书中,查看上下文场景。

当面试的时候一位妹纸问如何看待微信读书,优势在哪。我除了讲自己的惊喜,脑子抽掉开始说微信的颠覆,比如对于出版行业的冲击,电子阅读的习惯养成后,也许很多新书的发布,首发都会在微信呢。后来想想还可以更扯的说,腾讯自己平台腾讯文学上的小说放在平台上限免,然后根据反馈再去拍IP电影,这个整个产业链可以连接起来呢~你看腾讯文学上写文,微信读书推广,拍完电影还能在微信上定电影票~呵呵呵呵~

对方答的则是阅读排行所带来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会拉动全民阅读,以及在阅读中引入社交关系。排名真的可以提升全民阅读率么?依旧持怀疑态度,从目前使用的情况看,爱读书的(or有读书习惯的)人依旧在读书,那不读的也只是带着体验新产品的态度玩完之后再也不出现了,他才不管自己在排行底端呢。阅读和健身都是一个人的修炼,有成就喜悦,也有寂寞煎熬。在诱惑面前守住嘴守住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对于全民阅读提升,我依旧处于悲观态度。当然这很正常,时代在发展,娱乐方式在增多,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因为它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所以别人都必须这么做?它到底是不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情,还是个问号吧。在某周拿了冠军好像也没有什么喜悦之感,也没有想要将其分享到朋友圈的欲望。说到底,阅读和分享都是志趣相投的事情,如果可以屏蔽人就好了,不然只能删好友,sigh。

刚刚看阅读界面体验的时候,发现多看已经改版,怎么感觉就是照着微信读书改的呢,首屏不再是自己的书架,可以直接进行阅读,而是书籍的推荐。第二屏是书城,第三屏才是书架。 把书友圈之类的全部砍掉也是下狠心了,我记得还有关注小米的某位高层呢,去除阅读中的分享,进行书籍专题推荐,倒也符合“精品阅读时光”的slogan。

掌阅这么多年也很棒,虽然其他地方改动一直都很大,但是一直有坚守阅读器的定位,进来就是书架,扫描本地书籍,没有再去右上角书城,这个重心没有改变过。所以于我这种老用户而言真是棒极了,我才不管它其实已经新增60%~70%的功能,朋友问你知道书虫大作战么,我说好像大四无聊的时候看过,只点过一次。它是失败的产品么?但是一直留在我手机了,习惯有时候还真是说不清啊。而且书城有很多可以换换脑子的网文,不管是虐恋情深文还是霸道总裁玛丽苏小白甜蜜文,感受下当下流行语言也是好的,在习惯的平台上每天签个到就可以免费追文了呢,穷逼必备神器呐~强迫症的同学每天都去签到,跟我说现在已经有几千阅饼了,只想说献出我的膝盖。

某朋友用完微信读书之后说滑屏效果不喜欢,微信读书没有像掌阅那样还做了切屏效果的选择,该朋友也算是读书重度患者,说体验了很多阅读产品,没有这个这么难受的。我只想说kindle翻页闪屏都能忍,这算啥~话说kindle也就是刚入手的时候能发现闪屏,现在已经做到完全忽略了呢~

中间安利了一位大学学霸同学用,之前想做此类产品有去问她会不会分享,她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还不如不说,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呀。但是这位学霸学习很好,又很蕙质兰心的样子,经常发些文字超级合我口味,但是也没时间冒昧去跟别人的书单,再说也不一定适合我。所以安利这个最赞了,因为她读她的,写她的,我看到感兴趣的就去读,还能跟她讨论下~

再者毕业两年,离诗意和浪漫越来越远,而心中对于远方的向往并没有消失。

我想在我目前以产品居多的朋友圈,大概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的。学了四年的专业,多少还是有点感情呐。

看看繁体还识得多少个 相互科普萌萌哒 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