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稀缺

2022-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文康Vincent

重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再次被深深震撼,感叹于理性之美,

正如其开篇所言,通过学习,你能够提升理念的鉴赏水平。

讲稀缺之前先澄清几个概念,姑且从问题出发,

经济学研究什么?

以研究陌生人互动规律为己任。

注意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亚当·斯密提出的二分法将熟人和陌生人区别对待,熟人之间讲爱心,陌生人之间讲市场,两个标准不应混淆,跟熟人交往不应斤斤计较,跟陌生人相处也别强求爱心。

经济学追求整体长远的效率,而非个体短暂的效率,面对选择,可以问一问不同选择一百年后会怎样。

经济学不只是研究看得见,更多是研究看不见的,研究好心也可能办坏事。

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而不是人是否理性、聪明。

经济学适用于哪些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学。

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

有两个以上的人,需求就会不一样,就会出现交易。

有交易就需要货币,有货币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出现通货紧缩、通货膨胀。

有交易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中间商。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情绪,就会有舆论、外部性。

为什么需要市场?

人是自私的,人有爱心,但爱心有限,所以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这就是市场。

市场不同于慈善,最大的差异是反馈机制,市场有反馈,慈善无反馈。有反馈的体系是高效的,无反馈的体系是低效的。

个人精进同样如此,需要及时反馈系统。

公司组织同样如此,一言堂,无反馈的组织是低效的。

为什么有穷人?

穷的根本原因是效率低,最低的效率是所有事情都自己做,最高的效率是所有事情都别人做。

所有事情自己做的比如农民,自给自足;所有事情都交给别人做的比如互联网社交裂变,自发传播。一个具有自传播力的产品是效率的。

简而言之,就是效率越低越贫穷。

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是什么?

不是理性,因为人有时是不理性的。不是自私,因为人有时是无私的。

经济学的基石是:稀缺。因为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导致稀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你喜欢的别人也喜欢,二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有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而你的需求别人也有存在竞争,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际互动就永远存在。

图片进一步来看,有稀缺就需要选择,有选择就必须取舍,有取则必有舍,有舍就需要付出代价,故选择必然要付出代价。

日常中的歧视、胡闹都是有代价的,每个人都会根据代价决定程度,理性歧视、理性胡闹。

你是经常跟上司发脾气还是经常跟下属发脾气呢?当然跟下属发脾气的机会要多于跟上司发脾气的机会。为什么?因为你哪怕是不理性的,你也是理性地去选择不理性。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通常一线城市更有包容性,是因为歧视的代价更大。

歧视未必坏,带来的往往是整体更高效。

一视同仁也未必好,常常导致系统低效。

稀缺是一切存活的第一因。

进一步思考,稀缺不仅仅是经济学的基石,也是一切存活的第一因。

生物因稀缺而得以存活。纵观40亿年进化史,活的久的未必是最强壮的,甚至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被需要的。

人因稀缺而有竞争力。在职场,最有竞争力的未必是能力最强的,也不一定是最机灵的,而是最被需要的。比别人更强,不如比别人稀缺。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也正是这个道理。

一切生意的起点是稀缺。别人需要,你也有,还比其他好,这样才能促成交易。

一切产品源于稀缺。用户是一,一生万千需求,有的需求很痛,有的需求存在想象中,有的需求还在不断变化。好产品能创新性的满足用户需求,且能让用户付出最小代价。产品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越稀缺越好。


如何应用稀缺?

1、个人层面。长期主义是最稀缺的。一个信念坚持一天的人很多,坚持三个月的人会少很多,坚持一年的人更少,坚持三年的人就没几个了,坚持十年的人几乎找不到了。找到十年不变的大趋势,持续打磨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可能到处都是对手,再过几年可能没几个对手了,十年后几乎找不到对手了。

2、职业层面。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不一定做最强的,但要想办法做组织最需要的,面向今天的组织,也面向未来的组织。

3、商业层面。将企业的基石建立在稀缺之上。不是做最廉价的产品,也不是做最高科技的产品,而是做最稀缺的产品。与其更好,不如不同,错位竞争。

欢迎关注,期待留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