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的无用了?也许,是你落后了。

每到过年的时候,也刚好是我们身心放空的阶段,重新整理自己的一些认知。
今年,在2017年,我和你们来聊聊,现在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重视又会忽视的事情:读书。看看它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是否有我们的足迹。
一、读书的重要性——李嘉诚
因为自己一直关注商业的关系,大学时候曾偶然看到李嘉诚关于“读书”的视频,虽然简短,不到一分钟,但从他的口中说出来,当时给我的震撼的确很大,所以现在也还记得。

二、传统而又经典的读书习惯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而在移动智能设备没有普及开来之前,我们使用最多的读书习惯是纸质阅读,形式上会以“书→人”这样的单向阅读方式为主。
当然,对于作家型的人物,出于积累素材的需要,阅读方式上,会和我们有所差别。比如李敖会倾向于买两本同样的书,两本书用剪刀拆解开来,然后进行分类。所以,有一次看到李敖在大学的演讲,学校送他书,他接过的时候说了一句:“就一本吗?”我当时就笑了,因为他要把书拿回家拆解开来。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纸质阅读是我们最传统的读书方式了。

三、智能设备上的读书
1.阅读变得轻松
对于读书的人来说,搬家时候的痛苦,交通出行时候的负重,会觉着读书并不是件幸福的事情。好在Kindle和在线阅读器这样的线上线下工具给了我们新的选择,让“买书”、“阅读”的事情变得轻松了很多。
而且,不仅是阅读本身的便捷,功能和存储上,比如便签、批注、阅读位置的记忆等,都给我们增添了小惊喜。

2.阅读的流量
记得京东在“吸引网站流量”的动作上,书籍作为了重要的单品。当然,也的确发挥了很大作用。相反,社交时代之下,微信凭借它的自有流量优势反哺阅读产品,于是,“微信阅读”的APP也就出现在了我的手机上。虽然说还是普通的阅读方式,只不过是把读书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但从产品推广的角度来看,基于社交的大流量基础,就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比如说,我知道微信阅读,也是因为在微信群中看到了分享的链接,才点进去的。一开始我会有疑问,为什么会有用户自发的分享在微信群中。后来才明白,就像外卖APP一样,有“分享拿红包”这样的驱动。

3.碎片化读书的表达方式
在低头族的时代,微信、微博和一些新闻平台成了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得益于这样的方式,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表达自己,也变得“文艺”、“深刻”了许多。
比如从某个著作、某个电影中摘取一段话,发在朋友圈,除了会让人顿时觉着调性提升获得点赞之外,也是节省我们时间的方式。因为类似的经历和道理,已经有人给我们总结好了嘛。
比如“爱情”的话题,碎片化阅读之后,我们在社交圈的文字或许是这样的:“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也可能是这样的:“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比如“奋斗”的话题,“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梦想的话,你就要去捍卫它”。

四、社会化营销和商业驱动下的读书
1.听到书的声音——为你读书
声音、视频,在某些方面,会比图文的形式更具有表现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不例外。
比如微信中,像“一个人听”、“为你读诗”这样带有音频的公众号,也有他们的天地。
而时尚杂志《ELLE》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方式——明星读书(诗)。集合众多男神的读书视频,也给我的读者们福音。
2.告诉你书中的知识,也卖书——罗辑思维
说起罗辑思维,这家公司在我这几年生活中的变动,也挺有意思。每天60秒音频的方式,一开始不习惯,这导致我前后取关三次。慢慢发现这个公众号的价值之后,又重新关注它。所以才有了后来持续了解的《时间的朋友》、《得到》等不同的产品线。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罗辑思维整个产品系的架构是的确很成功的。知识音频的持续输出、书籍产品的主打、电商的补充和丰富、年度演讲的价值影响、内容付费习惯的培养等,可以说,一系列的商业动作,都是从“读书”开始。罗辑思维也真正把读书做成了大生意。

3.书籍是社会化营销的互动媒介——新世相
作为一家流行制造的内容公司,新世相最初引起我注意的不是“四小时逃离北上广”这样的社会化营销活动,而是它的“图书馆”产品。新世相图书馆是这样的运营方式:用户支付129元,在一个月之内可以读到四本书,如果四本书全部读完,新世相可全额退款129元。
读书,在新世相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通过流转、新标签、互动的方式,让一群人有了归宿。这听上去倒有点像查令十字街84号的(文艺)味道,汤唯和吴秀波主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也是因此结缘。

4.新出版
当然,也要感谢互联网思维的不断下沉,图书出版也有了新的方向。这让更多的好作品得以重生,帮助它们找到对的人。
比如罗辑思维独家凯文·凯利《未来三部曲》珍藏版;吴晓波的经典重译计划;新世相推出的青春版红楼梦,好妹妹乐队和陈粒为这套书定制了主题曲《红豆词》,它还有自己的专属APP。

说了这么多不同形式的读书,综合来看,每一次变化都可以作为一个商业点去深入,这就是时代给我们的机会。没有什么秘诀,抓住就行。
凡事盼望,凡事等待。这里是CDJ的客观世界。
(微信号:cdjdekgsj,微信订阅号名称:CDJ的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