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期【读书随笔】

2021-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李清照是一朵怎样的花

                          文/程玲燕

        看到菊花就想到了陶渊明;提起莲花就绕不过周敦颐,梅花刚映入眼帘,王安石的名字定脱口而出。可想要用一种花来比拟李清照,实在太难了,她的绝美容颜,她的旷世才华,她的胸襟气度,她的深邃思想,她的出众“史实”,让她像花一样,是美艳夺目的存在,但单凭一种花与她相比,不管哪一种在她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她爱花,藕花、海棠、江梅、金桂、芍药、白菊、梧桐等都是她笔下的常客,人如花,花似人,它们都好比是人中的雅士,清淡高洁。

        她是出水芙蓉,明静高洁。李清照出生于山东章丘的明水,那里的城北二里有莲子湖,湖中多莲花,红绿相间。家乡有女子十五岁用簪束发,乘船外出游乐的习俗。她十六岁写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对这一习俗的回忆。读这首词,词人青春蓬勃的气质跃然纸上,整首词给人愉悦轻松之感。《双调忆王孙》是《如梦令》的续篇,“莲子已成”的秋荷,丰盈充实,充满生命的美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后她亲身遭受党争株连、兵燹战乱、颁金之诬、诉讼系狱等人生忧患时,从未低头,亦不苟合,爱憎分明,近“淤泥”而不染,始终葆持高洁的品性。

        她是中秋之冠,色淡香浓。“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不以貌惊人,但它清高脱俗,香气宜人。此时的李清照已名满京城,在创作上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她认为屈原的审美情趣不如她,竟然没有把桂花写进注重美的《离骚》,她可不就是“花中第一流”吗?

        她是娇美海棠,艳压群芳。海棠在诗词中是妙龄女子的象征,而十八岁的李清照有着《洛神赋》中甄宓的美貌。苏轼爱惜海棠,写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诗句。“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瘦”不只是雨疏风骤后的海棠,亦是少女怀春,感慨青春易逝,美貌减少的真实心理写照。

        她是雪中梅花,凌寒开放。如果《渔家傲·梅花》中的她是一朵“此花不与群花比”的自矜自得的梅,《玉楼春》《小重山》《满庭芳》则让我们读到了二十一岁以后的李清照如何成为了一株受尽“党争株连”,命运凄苦却高洁傲娇的梅。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但幸福的生活如流光溢彩、绚烂夺目的烟花一样,它绽放的有多美,消失的就有多荒凉落寞。婚后第二年,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党籍,第三年李清照就被迫离京,投奔上年回原籍的父母。         

        一对美满的夫妻几乎在一夜间被活活拆散, 此时的李清照慨叹自己的命运就像“红酥肯放琼苞碎”的梅花 (《玉楼春中》) ,一旦风暴来袭,难免朝不保夕、消香玉损。而丈夫再三升迁,仕途顺利,官运亨通。夫妻二人的处境,可谓一个天堂,一个地狱,赵的父亲地位斗升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李的父亲随时有远谪和编管的可能。

        分离时间日久,夫妻情分日渐浅淡。“《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她才二十一岁,就成了失宠的阿娇,偶尔回京也只得重新住进“手种江梅”的闺阁,哪怕她曾经就是一株名贵的“江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红藕香残玉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政治忧患、离别之苦给李清照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深重伤害。

        二十三岁,李清照终于回到京城,却受尽冷遇,成了丈夫身边的多余人。李清照是一个精神品味极高,又执着敏感的人,美满的婚姻不复存在,婕妤之悲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哪怕饱经苦难折磨,她的风骨犹在,她要做一枝孤高自傲的梅!

        “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昔日共赏梅花,两情相悦,今日丈夫已逝,李清照孤苦伶仃在萧萧风雨中与梅同泣,断肠无依。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五十多岁的李清照的从婕妤之叹、丧偶流寓、书画文物被毁被盗,被诬通敌、离异系狱等个人痛苦转向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她借“上诗”抒发爱国之志,寓报国之志于“深闺雅戏”,忠荩之心,感天动地。在她身上梅的香气愈加浓烈,梅的品格愈加高洁!

        她是洁身自好的莲,她是清香流溢的桂,她是风姿绰约的海棠,她更是凌霜傲雪、高洁傲娇的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