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轶事】

触龙巧妙说服赵太后,说明清官可断家务事,还能事半功倍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15人  遇见泡泡

触龙巧妙说服赵太后,说明清官可断家务事,还能事半功倍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而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一系列政策之后,综合国力都达到了一个顶峰,秦王嬴政在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筹谋策划之下开始对其他六国攻打,进而统一天下。

故事背景就是秦国趁着赵国的政权交替的时机,时局不稳,大举攻赵,致使赵国处于一个大军压境的局面,这时赵国的三座城池已经被秦国占领。

大臣触龙用巧妙的说法来说服赵太后愿意把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的故事。并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是找到方法之后也可以很有效的处理好别人的家务事,并且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面临着被灭国的危险,这时赵国无奈之下,向齐国求助,以求齐国能够伸以援手,就赵国于危难之中。

但是齐国的国君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来齐国当人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出兵救赵。

要知道长安君是赵威后最宠爱的小儿子,不管怎么样都不肯做出让步,甚至在和大臣商量这件事情怎么办的时候,说谁来说我就吐他一脸唾沫。致使赵国的危急日益加深,国破家亡就在顷刻之间。

可这件事情被大臣触龙的巧妙话术给解决了,让赵太后心甘情愿的的把小儿子送去齐国当人质。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触龙还不仅断了别人的家务事,还还断的让当事人心服口服。更何况是皇家的家务事,难度更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在太后的强硬态度下,面临着外敌压境的危机。大臣触龙就主动请缨去说服太后,当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然后他颤颤巍巍走到太后面前,说自己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腿脚也不利索了。问太后的身体还好吧,吃饭怎么样呢?

话完家常之后,接着就向太后求情说:“自己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所以就想要让太后开恩,能不能给自己的小儿子找个差事做。”太后没怎么为难就同意了。

然后触龙就接着说:“一般父母都偏向年龄小的子女”。太后说:“是,我就是这样的。”触龙说:“不对吧,太后您好像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太后就问他怎么会这样说。

触龙说:“您看看前面亲族的后代都是怎样了呢?他们的下场都不是很好。这是因为他们当时只想着给子女更多的封地,更多的金银宝贝。但是他们对于国家和百姓却没有半点的功劳,所以最后才惹祸上身的,保不住地位。所以要是爱孩子的话,那么就一定要为他的长远着想才可以呀!

最后触龙才说到太后的小儿子:“就像您现在对小儿子那样,给他最好的土地,大量贵重的宝贝,却不让他给国家做点贡献。一旦您去世了,谁来保他呢?可见您没有为小儿子的长远考虑,还是不够爱他。”

触龙说的这一番话,最终说动了赵太后,同意把自己的小儿子送到齐国当人质,来换取救兵,最终让国家得到了安全。

编者认为触龙刚开始只是先顾左右而言他,从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引到了对自己小儿子的牵挂,这样就找到了赵太后同样在意的地方。

用历史上诸侯子孙的下场,来引出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考虑,而不是单纯的溺爱。这可以说是真的断了皇家的家务事,并且还很巧妙的给断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触龙一开始就直接简单粗暴的对赵太后说,你这样做的不对,应该怎样做。一定会惹得赵太后大怒,我的家务事哪里轮到你来插嘴来呢?

我自己的儿子想怎么管就怎么管,你是管不着的,这样的话不仅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把事情给弄得更加复杂。

所以说并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而是要找对方法,知道怎么样做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先讲一个别人的故事,让当事人从故事里思考,只是给出一个相似的问题,看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这样岂不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呢?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