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五)——四大茶道流派之禅宗茶道|億仝红茶

2018-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茶里小乾坤

佛教对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的得道高僧是品茶、制茶大师,

他们在茗茶的芳香之中促进了中国茶道的发展,在这些高僧大师的不断努力之下,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

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

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

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

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

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

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

何处来牵挂?

作个无事人,

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品茶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