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7】亲子阅读儿童文学系列之《三毛流浪记》(下)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287天。
昨天分享了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今天继续分享《三毛流浪记》。
现在的《三毛流浪记》大多数版本在漫画下面都配有几句描述情节的话。其实张乐平创作出来的《三毛流浪记》是采用“无字漫画”的表现形式,将三毛的经历给描绘出来的。
无字漫画就是画格内外没有任何解释说明的文字,来叙述故事内容。人物之间更是没有对话框,想要推进情节全都靠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和象征性的图形或者是符号来表达。
作为无字漫画最典型的形象之一,三毛的角色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张乐平把包括自己在内,无数人在战争与灾难中,亲身经历的事情安排在三毛一个人身上,用一个一个的略带无奈与辛酸的小故事,不断丰满着三毛的人物形象,让他一点一点地走进读者的心。
在《三毛流浪记》里,起初他只是一个很瘦小的,穿着破烂,到处流浪的小男孩。可是当三毛来到上海,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生的时候,他那股机灵和不怕吃苦的劲就显露出来了。自己没有睡觉的褥子,就扯下墙上贴着大字报来代替。看到街边上有人在卖孩子,他就学着样在脖子上挂块牌,想把自己给卖出去。
为了赚钱,三毛一次次尝试做不同的小生意,他卖过报纸,也给有钱人扇过扇子,后来还掌握了擦皮鞋的本领,一点点地攒下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一桶金。但是《三毛流浪记》细致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书里处处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烙印。
书中的旧上海,战乱四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贫富差距非常地悬殊,就连很多成年人都睡在大街上当街乞讨。
三毛这么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孩,注定是不能顺顺当当地生活下去的。他擦鞋的工具被警察没收了。赚的钱也在看热闹的时候让人偷走了,就连御寒的旧报纸,都被人无意间扔的一个烟头,给烧了个精光。
寒冬腊月,有钱的妇人穿着貂皮大衣走在街上,就连手里牵着的狗都有毛衣穿,可是三毛却还是穿着薄薄的单衣,冷得直缩脖子,屋里的有钱人开着暖气吃着冰激凌,可屋外的三毛却只能看着屋里的景象,冻得瑟瑟发抖。
这副画面生动地重现了杜甫的那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乐平用漫画将当时百姓们,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这种社会现实。通过三毛这一个小孩的悲惨遭遇给表达出来了。
所以他就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同情和共鸣,但是整本书《三毛流浪记》并不始终是苦大仇深的,并不始终是悲情色彩的。张乐平会将希望和温暖注入三毛酸涩的人生里,赋予他乐观和坚韧的性格,借此来填满三毛内心深处那些,灰暗又孤独的缝隙。
比如说,处处碰壁的三毛总是能在失意的时候,流露出孩子的纯真,结结实实地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坚定又顽强而生活下去。三毛和书里其他吃不饱饭的小混混是不一样的,他不会坑蒙拐骗抢,而是靠着努力来养活自己。无论失败多少次,他总是能够重整旗鼓,重新再来。
三毛还是一个很善良,有良知的人。他会替挨欺负的小孩子打抱不平,他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买来御寒的衣服,送给比他更弱小的人。他看见流浪的老人,舍得把自己的大饼掰下来分给他。发现小偷偷东西,他勇敢地出面制止。
这样的三毛,见义勇为,时常救助别人,所以好运也会降临在他身上。他曾经因为自己的出手相助而两次被人收养。从小失去父母的他终于体会到了有家,有家人的温暖。张乐平的人道主义关怀也由此展现出来。
除了这些,张乐平还会真实细腻地刻画,三毛身上那些小孩子才有的性格特点。比如说,三毛是倔强的。故事一开始,他想搭车去上海,却因为太脏太臭被司机嫌弃,所以他一气之下不拦车了,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到了上海。
另外三毛他还是个小糊涂,他帮别人拧床单,却忘了先洗手了,结果在干净的床单上,留下了自己黑黑的小手印。当他跟师傅在街头卖艺,又因为动作不熟练老是穿帮,引得看客们大喝倒彩。
像这样弄巧成拙,引得读者啼笑皆非的这样一些情节还有很多很多。那我们就发现了从认真做事却又马马虎虎的三毛身上,竟然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就这样,张乐平成功地塑造了三毛这个性格饱满,非常真实,又很接地气的人物形象。三毛他不仅是一个肯吃苦,有脾气的小男孩,他更是当时社会千千万万受苦受难儿童的缩影。他的出现是对旧社会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更是对腐败、无能政府的讽刺。
小小三毛融合了太多旧社会流浪儿童的血泪心酸了,他在不停地向这个世界发出无声地呐喊。这样的效果可谓是四两拨千斤。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上连载的时候,人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三毛又有什么新遭遇了。更有很多人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当成兄弟亲人,还会积极地给他玩具、衣服、零花钱都寄到报社来,要送给三毛。
当然,《三毛流浪记》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主人公非常出彩。张乐平还在书里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有蛮横无理、滥用权力的官兵、警察,有狠心剥削儿童劳动力的印刷厂老板,有傲慢无礼、冷酷无情的富商贵妇,有黑心霸道的地痞流氓。他们就像社会的蛀虫一样,一点点啃食着所剩不多的公平和希望。但在这个社会里,不只有他们,更有一些像三毛这样善良仗义,有骨气的人。
比如说把落水的三毛救上岸的那个渔夫老爷爷,还有收留三毛送他上学的爸爸妈妈。还有被三毛感动买衣服相送的老教授和虽然住在拥挤的棚户区,却依旧把三毛当家人看待的那家人。
即便到了监狱里,三毛也能遇到心中充满正义和希望的叔叔。这些人就像黑暗的旧社会的点点萤光,闪烁在他们身上的人性的光辉,预示着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毛流浪记》这本漫画书,虽然全书没有任何对白和叙述,但是他通过场景的氛围,传递和人物的刻画来描绘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还有流浪儿童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现在只要我们提到中国的流浪儿童人物形象,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谁?
当然是三毛了,而和他相对应的,在外国的儿童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品是围绕流浪儿童的故事展开的。比如说西班牙文学中开创流浪汉小说先河的《小癞子》,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雾都孤儿》。
这三部作品都是讲述了流浪儿童孤苦无依,挣扎求生的一种辛酸的生活。但这三部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结局走向却完全不一样。
《小癞子》里的小男孩,为了生存他学会了欺诈,最后阴差阳错地娶上了媳妇,还过上好日子。《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虽然和三毛一样历经磨难掉入贼窝了,但依旧保持善良和谦逊,最后还是查明了身世,获得了遗产,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癞子》和《雾都孤儿》都给了主人公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很圆满的结局。但《三毛流浪记》的结尾,却是在逃离了地头蛇爷叔的贼窝之后,三毛眼睁睁地就看着繁华又纷乱的上海,继续过着无依无靠的流浪生活。
三毛的结局更现实,更残酷,更能引起我们的共情和思考。当然了,三毛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新中国成立之后,张乐平又应广大读者的诉求,创作了《三毛翻身记》《三毛迎解放》等等漫画作品。瘦成提包骨头的三毛也改善了生活,变成了一个不缺营养的,很健康的小朋友了。
再后来,晚年的张乐平患上了帕金森氏症,他颤抖的双手,然后坚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创作了《三毛学法》等等连环漫画。
随着张乐平的去世,至此,三毛系列作品落下帷幕。三毛这个顶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他也影响着无数人,其中就包括台湾女作家三毛。
20世纪80年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开始在大陆广为流传,而张乐平也知道了这个和自己笔下人物同名的女作家。一开始张乐平以为就是一个巧合,但后来有作家去国外参加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作家三毛,和她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三毛这样说,她正是因为小时候看了《三毛流浪记》,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才决定用三毛来当自己的笔名。
张乐平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高兴,他开始和这位远在台湾的“女儿”通信了。后来海峡两岸终于能够来往互动了,三毛就来到了上海张乐平的家,给他们夫妻二人认认真真地磕了个头,他们这对儿“父女”总算是团聚了,而这也被誉为一段不可多得的文坛佳话。
三毛系列作品除了连环漫画以外,还被制作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等很多种形式。张乐平去世之后,三毛依然拥有非常庞大的粉丝团。
1997年《三毛大世界》丛书出版了半年时间就卖了50多万册,一举获得“中国图书奖”。而《三毛流浪记》更是成为1996年度全国少儿类图书销量第一名。
1998年10月,上海首届国际青少年卡通节开幕。三毛在孩子们票选的“我最喜爱的中外卡通明星”中打败了孙悟空,打扮了米老鼠,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日本动漫《灌篮高手》的主角樱木花道。
到了21世纪,三毛仍然活跃在漫画舞台。2015年《三毛流浪记》法文版在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上获得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奖。201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三毛流浪记》更是获得了由世界无字书大奖组委会颁发的“特别荣誉奖”。
张乐平也成了中国首位获得世界无字书大奖荣誉的作家。时至今日,《三毛流浪记》成了教育部指定阅读书目,而小小的三毛更是在无数国人心中拥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三毛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命运警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而他的故事又不断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认真生活。
如今中国已经没有四处流浪的孤儿了,而我们也终于帮三毛实现了他想要吃饱穿暖,想要上学读书的愿望,真的很希望中国从此再也没有挨饿受冻的三毛,也希望世界从此再也没有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