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游戏”蓝鲸:普通人也会途经的河流
本文约3094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大概这两个社交账号再也不会有人登陆。她们从14层高的公寓双双跳下,用最残酷的方式拥抱了曾经奔跑过的西伯利亚大陆。本该绽放的花朵却在最美丽的时候被深埋于地底,化作供俎虫和野鼠享乐的枯骨。
更触目惊心的是,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不到半年时间就有多达130名儿童自杀,其中大部分来自一个以“蓝鲸”为图腾的网络社团。
参与者通过网络途径申请加入社团后,会被分配入一个“群”,而群主会给参与者分配任务。每完成一个任务,参与者发送图片告知群主。任务由易渐难,包括给自己的私处拍照或者在手上用刀刻一条“蓝鲸”,像极了网络游戏“升级”。而到了第50个任务,便是最大的考验——带走自己的生命。
自杀是集体式的,没有人会强迫你,你甚至可以带着骄傲死在你的群友面前。笔者看的视频里,一名高中生模样的小女孩,在高楼楼顶,犹豫地往下张望。她似乎有点害怕,退了回来,接受同伴给她的鼓舞后,咬紧牙关跺了跺脚,接着纵身一跃。生命在这个“游戏”面前,显得是多么的廉价和随性。自杀,仿佛只是在做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而已。
这样的“游戏”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
1978年,美国邪教“人民圣殿教”914名信徒在圭亚那首都附近集体自杀;
1984年建立的“太阳圣殿”教信徒分布横跨西欧北美,共造成74人死亡;
1997年来自美国富裕的加州小镇的“天堂之门”带走了39人,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以及日本的奥姆真理教,俄罗斯的“世界末日”邪教,中国的某邪教……
人民圣殿教徒自杀后堆积如山的尸体难道这些人脑袋都秀逗了?不懂得要死很痛的好吗。难道他们就是不可理喻,就是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派生出来的残次品?在我们都在讴歌生命美好的当下,为什么要迫切而淡然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这一切的一切,都离普通大众很遥远吧。
不是的。这些只是报道出来的极端化事件,而相似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谁也无法幸免于难。虽说根据所处环境不同,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但探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则却是极其相似。我们论断他人自残愚笨,可若换成自己,却如雾里看花,始终不得真相。问题的根源所在,简析两点。
1、认知协调
小茹和她的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这三年来,小茹都在竭尽所能地照顾着他。就算工作很忙,早起的她还是给男友做好了爱心早餐。晚上下班回到家,她看了一眼还在打游戏的男友,只能无奈地叹叹气,一边挽起袖子准备加热早已变冷的外卖。逢年过节的时候还想着给男友的父母问好,到他生日的时候还准备好花了半个月工资购买的生日礼物。可是有一天小茹还是无意间看到了男友手机里拈花惹草的内容,愤怒的她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搬了出去。一两个星期后,招蜂引蝶失败了的男友又突然回心转意,和小茹说起了她之前的好和自己种种不对,发誓一定好好对小茹。架不住男友的甜言蜜语,小茹又搬了回去,于是她好像发现自己更离不开男友了,她甚至发现男友身上以前忽略的优点。
正常人区别于精神病患者根本的一点:思想稳定且和行为协调。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难有前后一致的思维,此时的自我和下一刻的自我并不是一致的。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遵从一个既定的思维,前后思维不一致的人常常被视作是骗子。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那么在生活中,你就会尽量按照这样的守则去生活行动:不撒谎,欠债及时归还,考试不作弊等等。也正是由于有这些行为,你更加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并且希望往后的自己也继续保持下去。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内心的观念和自身行为以及外界环境息息相关,三者互相影响。心态会影响行为,行为也能反过来影响人的态度。假如在一次考试中,你发现通过作弊能够获得更好的名次,于是你尝试着偷看旁边同学的答案。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的人,之前建立的诚信守则在往后的生活中渐渐消退。
回到小茹身上,长久以来的行为上的付出让小茹坚信自己是一个能够全心全意照顾爱人的好姑娘。日复一日的行为强化了她这个爱人的角色。她相信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男友足够喜爱。男友出轨后,自尊的需要终于让小茹离开了这个不靠谱的男友。只可惜,这个正确的决定并未维持多久。两人重归于好后,小茹为了解释自己同意复合的行为,只能在内心里默默强化男友的优点和自己对他的爱。
同样的道理,自杀“游戏”发起人先通过打击参与者的自尊(通过辱骂、贬损等方式)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再通过一个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小任务让参与者从内心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行为。同时每个任务都留下了照片作为参与者行为的实物证明。于是,素来被教导珍爱生命的游戏参与者为了让自己的行为与思想相协调,只能在自残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终结自己的生命。种在心里的种子经由日复一日的浇灌最后成长为苍天大树,成为了摧毁自我生命的死神。
被要求给私处拍照的青年2、社会规范
小张一直向往着当一名摄影师,可是高考父亲让他选择了金融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毕业后,靠着父亲的关系,他很顺利地进入了银行,过着朝九晚五,薪酬稳定的令人艳羡的生活。他遇上了一个心仪的女孩,可是家里不太满意。小张努力无果后,这段恋情也就不了了之。父母亲为他找了一个知根知底,眉眼低顺的好女孩儿,小张也感觉满意,在一片嘈嘈杂杂的婚礼喜庆之后,过上了已婚男人的幸福生活。周围人都十分羡慕小张的福气,只是偶尔小张半夜醒来,看着身边睡意正浓,打着鼾声的妻子,想起了年少时想要的旖旎风景。他突然想要辞去工作,找回自己当年的意气。但想想一切都如父母以及周围人期待的那样,又失去了放弃的理由,翻身便沉沉睡去。
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类社会群体制定了许多对群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既所谓的社会规范。在一个群体中,人们总是善于找到并不自觉的服从这个群体所制定的规范。你是一个好儿子,那么就应当听从父母的意见;你到了适婚的年纪,就应当找一个看起来靠谱的伴侣结婚;你要过的幸福,就应当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就是时下我们社会所期待的一个合格的公民。你也可以无视社会规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但是你所要面对的是社会群体的强制性力量。想想过年期间的七大姑八大姨远房二舅子,也就能明白这股强制性力量的无孔不入。更关键在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让你觉得,“我就该这么做”。
父母期待的就是对的有一种关于蓝鲸集体性自杀的说法,是作为向导的领头蓝鲸因病或者其他原因导航系统出了故障,带着集体迷失在浅水的海滩上。等其他蓝鲸明白事情缘由,已为时太晚。巨大的体重压垮了鲸鱼身上的每一寸骨骼,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死亡。而网络上的“蓝鲸”社群,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充斥着迷幻和自我认同的“应许之地”。在这里,青少年们共享着由群主制定的“社会规范”,通过服从这个“规范”,他们有了“我是某类人”的集体归属感。
在他们自我戕害时,总有一个同伴在旁边观看。离经叛道的行为随即有了表演感,似乎成了小众的行为艺术。而通过示范,观看者也会觉得这些行为没那么可怕,进而心安理得地进行效仿。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朋友,就是他们的整个社会。而这个“社会”要他们按照规范来行动,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视死如归了。
穆尔西姑娘自残以抬高身价人类的心灵就像一个黑匣子。你甚至不明白里面的到底装了些什么。可是在某些情境下,只要有特定的输入,就会有特定的输出。人们有时候会对这种“输入——输出”的精确反应瞠目结舌,毕竟对于一个复杂的高等哺乳类来说,拥有如此机械而呆板的反射简直是对造物主的侮辱。深谙此道的人可以利用这些原理亦可行善亦可为恶。自杀“游戏”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只是个空中楼阁,而是流淌在亭台楼宇下的沉默河流,它蜿蜒前行,漫过麻木无觉的我们的皮肤,最后在事不关己的漠然间,带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