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雨词风 阅读笔记4

- 遣词造句要有民生意识
一个具有民生意识的政府必然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关注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这里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在社会宣传和人际交往中注意遣词造句的效果,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是正是民生意识的具体表现。
有时词语的使用者本身并没有恶意,但实际的表达效果却让人难以接受。广州市一所老人院,环境优雅,设施齐全,然而启用后却除了住进神志不清的老人外,大多数老人拒绝入住,原来这座大门的名称起名叫临终关怀老人们听上去觉得刺耳。所谓临终关怀就是对将要死亡的病人给予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关心,尽量减少痛苦,让他们能够保持尊严,平静的抵达人生的终点。然而人对死亡又有着本能的恐惧和排斥,大楼取名临终关怀,对那些老人来说却成了一种刺激,有着精神上的不能承受之重。
在交通指示牌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掉头车道。做司机的当然明白牌子的意思,但是掉头而字还是觉得让人不爽,仿佛招人咒骂一般。这里掉头二字不是别字,更不是错字,没有用错飞,但不错,还很规范。作为异形词,掉头虽然也可写作调头,但“掉头”为首选词形。但在特定语境中,将掉头写作掉头,应该更富有人情味。
再比如,原来有些机关门口写的是:闲人莫入,现在改成了“有事请进”。有的超市装了电子眼,贴的告示是“电子监控,请君自重”,后来改为“你正在镜头面前,请绽放你的笑容”。这就把将无形的压力化成了善意的调侃。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民生意识的核心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体谅。
- 语言的柔韧性
没文章指出30年前30年后这种东西流行句式经不起推敲,应改为“30年前...,30年过去了...”但考虑到30年前是以现在的时间为基点,30年后是一过去的时间为基点。这种交际双方达成共识的游戏规则就是语言有着极大柔韧性的表现。
关于“倍”的问题,郝铭鉴老师在这里提出在各种培训中被三番五次教导需要禁止使用的“减少一倍”的说法,比“减少百分之五十”来得简洁明快,应有所通融,从而体现语言的柔韧性,这一点让我倒是有些惊讶。
“来”和“去”的问题
-“怎么还没来呀?”
-“马上就来”
“美国总统动身 来/去 华”
最后,郝铭鉴说:凡此种种,我个人认为都体现了语言的柔韧性,改成另一种说法,力求字面上无懈可击,当然也无不可,不过这是以牺牲语言的表达效果为代价的,窃以为得不偿失。
-贵在别处心裁
遣词造句贵在别出心裁,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只要用得巧妙照样能风生水起。
比如说台湾导游成槟榔妹穿得真清凉,这种这种说法就称得上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事实表达的淋漓尽致,又诗意盎然。
再比如电视屏幕下方的“抢票热线”就比“订票热线”“购票热线”要来的火爆。
李锐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学会用方块字从容的面对世界学会用方块字深刻的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