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简读中国史》25|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利演变(上)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利演变(上)
这一章,作者首先给我们阐述了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丞相这个名称主要的演变过程。今天我们就读这一部分吧。
这百官之长,秦朝称为“丞相”,后来,有称“尚书令”的,有称“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有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有称“内阁大学士”的。到清代时,百官之长则是“军机处大臣”中的“领班大臣”。
那么,具体是怎么演变的呢?让我们细细来读。
先说秦朝吧,建立了丞相制度,让丞相替皇帝处理日常的账务。可是皇帝制度本质上又对任何人都不相信,皇帝总是害怕丞相夺了自己的大权,所以皇帝对丞相高度戒备。
下面这件事就充分证明了这种戒备——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俯见李斯的车骑队伍声势很大,他很不高兴,随口骂了一句。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了随从。结果秦始皇又大怒,追查是谁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随从们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竟然残忍地把当时随侍在左右的几百个随从全部处死了。
汉武帝时期,因为不信任,曾经走马灯般换了13任丞相。纵然如此,汉武帝还是感觉用着不顺手,于是开始重用近臣——尚书,以架空丞相。
在当时尚书只是一个很小的官,负责管理皇帝的书籍,也就是皇帝的贴身小秘书。
可汉武帝就是撇开丞相,开始用自己的小秘书来处理重大的国务了。因为小秘书地位低,又随时在身边,很好使唤。而且他们长期与皇帝朝夕相处,逐渐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感。这和当今有些官员喜欢把很多事交给司机去处理是一个理呀。
这就直接导致丞相的权力被架空了。时间长了,“尚书”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尚书令名正言顺地成了真正的百官之长。虽然原来的丞相官职还在,但已然没有了权力。
到唐朝,皇帝又感觉“尚书令”的权力太大了,因此,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同称“同中书门下三品”。
到了后来,唐代皇帝又开始重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的小一级的官员,以架空原来的“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获得了实权。因此,到了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演变为新的百官之长。
到了明代,朱元 璋的猜忌心太强,在连杀了几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搞了重大的政治创新,废除了丞相制,一切亲力亲为。他曾经创造了8天之内批阅奏折1660件、处理国事3391件的辉煌记录。
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呀,时间长了也受不了了。就把自己信得过的几个文官任命为“大学士”,组成了一个秘书班子。
这“大学士”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在整个明朝,它都是正五品的小官。因为朱元璋就是怕大学士演变成丞相,所以特意规定,你就是小秘书,拼命压低官品。
然而,不管怎么压低,事实上后来大学士还是演变成实质性的丞相了,他毕竟实际权力大啊。所以明代后来虽然没有丞相,但是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变成了实际上的权相。
清朝建立后,大学士们又被皇帝嫌弃了,因为内阁后来又制度化了,大学士们又获得了制度性的权力,不好操纵了。于是雍正帝又建立了一个新的秘书班子,叫“军机处”,用这样一个临时机构,来架空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又成了新的宰相机构,领班军机大臣成为百官之长。
原来,这名字变来变去之后,隐藏着中国式权力演变的一个规律——皇帝对权臣的防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