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虑,让生命变得更有力量
关于生命的题材有很多著作,诗词歌赋也不在少数。魏晋时期的阮籍所写《咏怀·七十一》很有意思,侧重点是各种各样的短暂的生命,记述了它们存在的过程:“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魏晋文学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对生命的敏感。并非将生活中的焦虑和无望视为纯粹的消极现象,而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作为一种生命力量的表现,敏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即使凝视着生命的孤独和它的价值缺失,仍然是有生命力量的表现。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这样的诗歌看作是消极的。相反,在读建安诗歌或曹操的诗歌时,可以感受到其中发奋的、健康向上的力量。
而在读阮籍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的诗歌过于晦暗,但是这种晦暗仍然体现出一种人的精神力量。因为没有精神力量的人是会变得麻木的。
无论生命多么地短暂,都要深刻地思考其存在的意义和所属。如果生命没有意义和归属,那么它就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存在。这种焦虑在汉末的诗歌中已经很明显了。
《古诗十九首》提出了多种解决生命焦虑的方法,包括亲情友情、及时享乐和追求荣名等。其实,焦虑不是消极,是对生命的敏感。
总结出这句话的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且对生命的感悟非常深刻。然而,阮籍的咏怀诗却将这些方法一一排除,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孤独和无意义。在他的理解中,生命只是在焦虑中走向死亡的一个过程。
也许是时候为焦虑正名,那是对生命的敏感。正是有了这些多愁善感而又敏感的心,才让本已是很难耐的夏热更添热度。对于生命的思考,一直未曾停止。木心则在《素履之往》中表示:“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符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有道是无忧无虑的日子结束后,夏便开始渗出苦的滋味,一如冯骥才所说:“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
其实应对蒸腾酷暑,需要清凉之心。整理自己,也是整理烦扰,心绪舒宁才能与本我相遇。有人欣赏“人生摆渡,唯有自渡”的态度;有人欣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宁愿痛苦,我不要麻木”的观点;更有人为“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生活苦辣酸甜皆尝遍,人生才有滋有味”点赞。
也许,生命是在挣扎竞争求变适应中获得力量,从而使生命繁衍进化。多思考积极意义,让自己变得更积极,在积极进取和及时行乐之间找一个平衡,丰满自己的生命,人生难求永恒,那么无论是短暂的,还是绵长的,只要努力过,无怨无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