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饼子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读林清玄的散文《清欢》向内心寻找清欢,佛系散文如何避免庸俗化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10人  饼子啃书

题记:我们是该诗意的生活,还是去追逐被美化了的欲望的生活?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问题本身的答案,它需要每一个人亲身经历自己的人生,才能自己告诉自己属于自己的那个答案,任何人代替不了你回答这个属于自己人生的问题。

像林清玄这样“佛系”的散文,我认为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非常理性的风格,就像史铁生的散文那样,一种就是感性的风格,就像林清玄这样的散文。当然我们不在这里深入的讨论史铁生是属于佛系还是西方的人生哲学,我们也不讨论林清玄的是属于佛还是禅,在这篇文章里暂不做展开,就统称为佛系吧!

读林清玄的散文《清欢》向内心寻找清欢,佛系散文如何避免庸俗化

首先我们不去争论这种散文是否为心灵鸡汤,对于喜欢写文的读者来说,读一点“佛系”的散文会让你很快的进入到写散文的感觉之中去,因为它牵扯的主题足够的大,大到可以关系整个人类。

然而这样的主题又很难写,因为这样的主题几乎就是一个鸡汤惯用的主题,人生从来不是靠一个简单的主题,或者一首简单的诗词就可以概括。人生的主题,是全人类文学作品的主题,如今却仍然不能有哪一个作家说,他可以探索其真正的奥秘,人心与人生也许是人类最复杂的研究课题。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主题足够的深邃复杂,才被一代代的人们去用生命不断的探寻,林清玄的散文,总是有一种极为清晰的文字脉络,它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你眼前,拿眼前的这篇《清欢》做例文,我对其做一个简单的阅读体验。

清欢,是一种人生姿态,这种立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内容形式是我们上学时最常用的作文写作手法,因此在表达的形式上,我们在林清玄这里似乎学不到更多让我们可以为之激动的写文构思。林清玄就是不厌其烦的用这种最简洁醇厚、清新舒畅的方式来把自己感悟到的禅文化,由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情节进行一个传递,把禅理写进生活,又通过生活点滴表达禅机。

因此在内容上他是有足够多的写作材料,生活几乎就是一种传递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他因此可以做到选题广博,通过生活尽情的表达,又可以使自己的内容表现出一种恬淡质朴。

开篇引出主题-清欢。紧接着是告诉我们他理解的“清欢”是什么,紧随其后的就是关于“清欢”到底好在哪里这样的感悟阐述,然后就是写人要想清欢是比较难的,他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几次“清欢”得与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清欢是如何与人生之间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无奈感,在文章的尾声,作者对清欢为什么难觅做出疑问,最后以失去清欢的悲哀为结局。

读林清玄的散文《清欢》向内心寻找清欢,佛系散文如何避免庸俗化

读完整篇作品,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告诉我们,要去找一种清欢的环境,因为他通过自己的一生感悟,认识到这种清欢的消失,是有着必然的一个现实结局,他最终的表达是在他文章写下的最后那句:第一流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因此文章表面对清欢的得失与寻找的内容表达,都是为在为这内心找清欢做铺垫。

我认为大家写散文,尤其写佛系的散文,如何避免让自己的散文鸡汤化,其主要的一点就在于心灵的敏感与麻木的区分。何谓麻木?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于丹在雾霾的那句经典鸡汤文,关上窗户不行就关闭内心。这就是麻木,让自己麻木的活着,这是鸡汤文的倚天剑,每一次使用都可以带来无尽的杀伤力,会使很多人为之跪拜而且屡试不爽。

这也是林清玄散文区别鸡汤文的一点,人的心灵敏感是不能缺失的,心灵即世界,在不能改变世界的无奈环境中,我们不是去学的如何不改变世界,一味的关上心门,而是要自己不让这个世界改变自己敏感多情的内心。

我们在这世俗中中生活,如果想到的“清欢”,首先想到的是肉身的清苦,或者仅仅是肉身的欢愉,我们始终把人的精神与肉身合二为一的看待,要想清欢,首先就要是肉体表现出的一种对生活的节制,作者却用了一个排比句把清欢做了一番的解释。

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一个人听林间小鸟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体会静静的品茶比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一个是看,一个是听,一个是体会安静,与之对应的是钻石,提笼遛鸟和晚宴,前者注重的是心灵的感受,心灵的发现,而不是拥有,后者却是对其拥有占有和掘取。

读林清玄的散文《清欢》向内心寻找清欢,佛系散文如何避免庸俗化

钻石的闪耀在于你对其外在的展示,提笼遛鸟的惬意在于你将其占有和独享,奢华的晚宴带来的只是大腹便便的肉身享受。作者在这部分内容里指出清欢的好,在于对物质的无求,在于心灵的品味。相信与很多现实主义者会大声的质疑,没有物质哪来的精神,如果以这种姿态对待人生,我相信就算拥有无限的物质,你始终无法拥有精神的充盈,物质是必须,但我们很多人没有分清哪些是被欲望牵引而带来的额外物质需求。

就如当一部手机,电话功能和上网功能都齐全的时候,有人却被商业环境造就出来的更快的欲望满足所迷惑,于是追求比现在手机快5%的欲望,而付出100%的努力。当失去心灵的品味,这种更好更快的追求会始终伴随着你的欲望,你的欲望就不断的要求被满足。而快乐仅仅是拥有的那一瞬间,下一秒带来的仍然是被发明出来的欲望干扰你的情绪,被资本和利益堆积起来的欲望,继续在你面前不断的炫耀。

整篇文章中有几处用到排比的修辞格,看来作者除了喜欢引用古典诗词,还很喜欢用排比句来试图达到对其情感升华的效果,在文章的中间部分,作者用了几个时间相关的词语,如“当学生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以及“最近有一天”,一条清晰的岁月时间轴出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对岁月的流逝与清欢的得失平行的展示在我们眼前,最后在两个整段的追问中,引出那句“人生看得几清明”。

读林清玄的散文《清欢》向内心寻找清欢,佛系散文如何避免庸俗化

正如作者说了,凡人多一份世故,多一份机智,其实就会少一份高雅。我没有想到高雅,而是想到冷漠,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似变得越来越成熟,而其实背后就是感性的减少,理性的增加。看似这并没什么不妥,但理性意味着人被工具化,也许人生存在地球上的初衷,应该就如那句:我们应该诗意般的活着。

而理性与诗意从来都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理性意味着人情感的压制,我们从小到大,似乎从来没有人教我们该如何学会感性,而一味的强制去理性,而清欢恰恰就是来自于我们的感性世界。

结束语:现实既然没有了清欢,那就不要让内心也没有了清欢。这就是作者最终告诉我们的人生答案,但这个答案并不是属于任何人的答案,只属于他自己。一篇“佛系”的散文如何做到不庸俗,有操守的作者至少都不会让读者关上情感的心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