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空间与时间
家乡是什么?家乡,这个司空见惯的词汇,当我打算认真研究一下它的含义时,居然发现自己对与之相关的知识,知道的太少了。比如“家乡”这个词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类的“家乡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家乡”本质的含义是什么?这个词汇本身具备又什么样的内涵与外延?这些问题,我都一无所知。
盼望有这么一个人——我相信终究会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对“家乡”做一番精准的考证,出版一部有关“家乡”的学术著作。
自己不具备学术研究的能力,只好凭着感觉,对“家乡”这个词汇,做一番感性的论证。
我认为“家乡”这个词汇的出现,是时间与空间共同的变化,形成了认知上的差异,进而互相比较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也没有人给他介绍过有关其它地方的信息,那么这个人脑海里就不可能产生“家乡”的观念。只有走过不同地方,见过不同人群,体验过不同生活,产生了比较,才明白原来与自己小时候生活相关的那些事物,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与自己后来经历过的一切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那样的一种感觉,就是“家乡”。所以说,家乡首先是比较的产物。没有比较,就没有家乡。
家乡的内涵,可以说极其丰富。比如母亲温馨的絮语,比如自家的老屋,比如门前那棵大槐树,比如村边弯弯的小河,比如邻里乡亲的笑脸,比如听惯了的土语方言,比如半夜回想起来的淡淡忧愁。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说是家乡的内涵,都具备家乡的意义,也都会让我们升起对家乡的怀念。
但是反过来说,刚才提到的那么多具体的事物,又都不是家乡。难道那颗大槐树,难道自家老屋,就能代表家乡吗?应该说肯定不能。它们最多是家乡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家乡的全部。
所以说家乡的内涵,极其丰富,丰富到了俯拾皆是,随手可得的程度,也正因其丰富,我们能想到的任何一部分,偏偏又都没办法代表家乡。
家乡,究竟是什么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人人耳熟能详、千古传诵的、有关家乡的经典描述。
这里面,少小离家的“离”字,值得研究一番。
我不到十二岁就去了县城读中学,住校,一个月才有一次回家的机会——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回家,是让回家背粮食。虽然也是“离家”,但毕竟都是一个县城的人,方圆不过百十里,说着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生活经验,同样的风俗习惯,那时候,对“家乡”就不会产生更多的理解。
后来进一步拉大了与家的距离,到北京读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谋生。京城与县城,差距用天上地下来形容,毫无违和感。可以说,差距之大,是自己到了现在也仍然找不到精确的叙述方法。这时候,对“家乡”的理解,就逐渐深刻起来。
以我这样的体验,我认为,家乡,首先要在空间的距离上,有了相当程度的远。没有相对遥远的距离,就不会产生家乡的感觉。在京城,几乎所有家乡的一切,都跟这里不一样,这种“不一样”造成的比较差别,形成了强烈的家乡感。
空间距离达到了一定程度,就有了家乡的感觉,如果空间距离进一步拉大,感觉会随着距离的越来越远,而越来越强烈。
如我前面所说,一般不离开本乡本县,几乎不会产生家乡感。离开了县城去了别的地方,比如临县,感觉可能也不算强烈。只有再远点,比如省城,于是家乡感就有了明确的界定。距离进一步拉大,到了外省,就容易把本省的人当做老乡,而家乡感会增强一级。如果到了国外,那么家乡感就上升到了“家国情怀”的地步。只要是遇到一个国家的,就会升腾起家乡感。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来余光中的乡愁,那张窄窄的船票。因为海峡的宽度,拉大了家乡感的程度。所以说,家乡的产生,首先在于空间的距离,在于因为距离所产生的差异,在这个差异所体现出来的比较之中,“家乡”诞生了,并且距离越远,乡愁愈浓。
回到“少小离家老大回”。刚才说了对“离家”的看法,下面应该说说“老大”。离家,是家乡的空间感,而老大,是家乡的时间感。
很明显,如果离开家乡去外地出差那么三天五天,几乎不可能产生“家乡”感。因为时间太短,短到了不足以因为分别产生思念的程度。
如果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比如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三年五载,那么家乡感,就会逐渐产生,并且逐渐增强。
假如贺知章小时候离开家乡,没几年就回去了,可能他根本就不会产生家乡感,或者就算产生了,也没有那么强烈。只有经过了几十年,到了“老大”的时候才回去,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沉积,家乡感才像窖藏老酒,愈老愈浓,理不断,剪不开,如漫无边际的大网,四面八方围绕过来,裹住整个灵魂。而家乡感,也早就沉浸到了骨子里。
国外唐人街的出现,可能与家乡感联系不是那么紧密,但是一直延续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与家乡感绝对有分不开的因缘。许多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华人虽然从来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可是因为身体里面流淌的血脉,早就浸透了中华龙的情怀,他们的家乡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烈的一种——最少是其中一种。也正是这种不断强化的家乡感,支持着华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发展,也把唐人街打造的更加富丽堂皇,繁荣昌盛。
所以说时间,是家乡的另一极。离开家乡时间越长,家乡感越强烈。时间与空间的共同作用,酝酿了家乡,促成了家乡,成长了家乡,也让家乡感不断强化,成了许许多多离开家乡的游子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乡愁。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这是对家乡感最好的比喻。哪怕离开了根脉已经很遥远,哪怕超过了几千尺,几万丈,但根脉永远是树叶的家乡,越是距离遥远,越是思念与牵挂,越是时间上的久远,越是浓到化不开的乡情乡韵,最终,灵魂飘然而落,化作对家乡根脉的永久守护。
家乡是什么?那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是一个游子深埋在心底的眷恋,是无数远在他乡的人,心灵永久的寄托。